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戏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里程碑样式的一个剧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诞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般来说其最早的核心地是在永嘉(今温州)一带,而后兴盛于两浙,流布于江左及闽中、潮汕。《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存《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三种剧本,成文时间较早,基本上未经过明人篡改,是迄今为止早期南戏最为原始的完整剧本,是弥足珍贵的早期南戏史料。这三个剧本中说白和唱词的方言口语成分,为南曲戏文的“天然”和“质朴”作了证明。南戏在宋至明的演进过程中,因所在地域中作者和观众方言习惯的关系,吴语占据了剧本语言的一定比例,当然这一比例是不恒定的:首先是因时代和剧本之变而使吴语的使用有所损益;其次是依照剧本演出,却又因吴地演出和观众的需求变官话为吴语来说白和演唱的做法产生了或完全或交杂的变化;再次,即使依照官话化的剧本来演出,尽量模拟官话的状态,但由于作者和演出者的方言习惯,无法避免地沾染吴音,亦无法避免方言的影响。这些情况总结起来,大致是基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作者出身或观众群方言习惯等原因,使得吴语成分极其自然地“浸润”到了南戏之中。而这一些现象和演化的源头,以现在已知的材料,可追溯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所载剧本成文的时期。《张协状元》中吴语成分之多,浸润之深刻是后来的戏剧无法比较的,这旁证了《张协状元》之剧本大体上和后来的南戏处在不同的,更质朴又更富民间性的阶段。《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由于剧本来源不同和成书时代差别,在吴语的存在和运用上和《张协状元》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中一些特征是南北戏文交融时期所特有的。此外,这三本剧本中不同脚色运用方言的样式差异,又可说是后来传奇——昆剧中分脚色运用说白的“鼻祖”。而这些吴语在戏文中的存在和运用,以及戏文雅化过程中通语文语和方言口语比例之变化又非南戏之独有,可为这一地域上后世戏剧的演化情况作一参照。在吴地,方言戏剧以及官话夹杂方言表演的传统一直存在,南戏可说是此方面的始祖。吴语自《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时期就深刻影响了南戏,在南戏的演进过程中持续发挥着影响,并浸润在这之后吴地戏剧的发生和演化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