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以学校为切入点,调查学龄期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照干预研究,探讨学校基础儿童超重肥胖防治的有效方案。
研究方法
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3所小学783例2-3年级学生的身体状况现场调查和生活饮食运动习惯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检验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可能的肥胖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将3个学校分为对照学校、干预学校1和干预学校2。其中对照学校无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学校1实施健康教育+行为矫正的干预模式,干预学校2实施健康教育+行为矫正+超重肥胖儿童运动俱乐部,进行为期1个学年的干预研究(2007.9-2008.6)。
结果:
在783例受调查者中,超重或肥胖发生率为39.6%(男生/女生:46.0%/29.0%),肥胖发生率为22.6%(男生/女生:29.0%/16.1%)。
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影响儿童肥胖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1)父母教育程度:但仅有母女之间有显著负相关(r=-0.108,p=0.039);(2)餐速过快(不同进餐速度儿童间的BMI-Z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0.793,P=0.000);(3)动物性食物的选择:经常选择肉类是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之一(F=8.415,P=0.000)。(4)早餐食物选择:经常选择油腻食物作为早餐主食的儿童,BMI-Z值显著高于不选择这些食物做早餐主食的儿童(P=0.000)。(5)睡眠时间不足:超重肥胖儿童的睡眠时间少于非超重肥胖儿童,但差异无显著性(F=3.334,P=0.068)。(6)家庭晚餐准备者:由祖父母准备晚餐的家庭,孩子有更高的BMIZ值(F=4.709,P=0.003)。
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人群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餐速、动物性食物选择、早餐主食选择、父母肥胖程度和睡眠时间。
干预后,两个干预学校的超重率均有所下降,但干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干预学校1从42.7%→41.2%,干预学校2从40.8%→39%),对照学校的超重率略有上升(35.4%→36.2%)。两干预学校肥胖发生率下降较显著(干预学校1从24.8%→21.8%,干预学校2从22.8%→18.4%),对照学校肥胖率几乎无变化(19.0%→18.7%)。干预学校儿童饮食习惯有所改善,包括:晚餐摄入量减少、餐速减慢、饮料饮用次数减少、外出就餐频率减少、蔬菜进食量增多。此外,与基线调查阶段相比,干预学校儿童的营养知识评分显著上升(干预前后配对t检验法。干预学校1:t=2.497,P=0.013;干预学校2:t=-4.027,P=0.000),而对照学校反而上升(t=10.400,P=0.000)。
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的群体化健康教育和行为矫正,对改善人群肥胖度、矫正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是有效的。采用健康教育+运动强化干预模式的学校人群超重肥胖改善情况较仅采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学校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