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与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一致论的观点不同,美国在爆发次贷危机以前,通货膨胀率一直处以一个较低且稳定的状态,价格稳定并没有导致金融稳定的实现。于是,经济学家开始探索在已有的货币政策框架当中纳入金融稳定因素。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货币政策规则,面对金融风险,探索一个适用于我国的且能够考虑到金融稳定因素的货币政策规则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在系统回顾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货币政策在银行、证券和外汇部门的传导机制进行理论论述,论证了货币政策考虑金融稳定因素的必要性。于是,本文通过构建金融压力指数这样一个涵盖银行、证券和外汇部门系统性风险的综合性指标来描述我国的金融稳定状况,并将其引入到前瞻性的泰勒规则当中构建考虑金融压力的前瞻性泰勒规则。本文通过GMM估计方法,运用上述模型对200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进行了固定参数的实证分析。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高金融压力状态是偶发事件,本文利用两步卡曼滤波法修正的状态空间模型对考虑金融压力的前瞻性泰勒规则进行了时变参数的实证分析,并在时变参数估计结果的基础上以2008年第一季度为分隔点进行了分时段的固定参数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标准的前瞻性泰勒规则还是考虑金融压力的前瞻性泰勒规则,均能很好的描述我国市场利率的变化。但由于我国利率存在对通货膨胀反应不足的情况,泰勒规则只能够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一个参考尺度,尚不具备成为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条件。在对金融压力的反应方面,我国货币政策更多的变现为“相机抉择”状态,当我国处于高金融压力状态时,货币政策会对金融压力做出反应,而当金融压力较小时,则未对其进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