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权的多目标物流网络流量分配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y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流网络的效率和效益直接取决于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网络中各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的流量分配情况。物流网络拓扑结构一旦确定,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而物流网络中流量的分配则会受到供给、需求、网络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物流网络的每个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都与多个评价准则有关,在进行物流网络流量分配时,往往不仅需要考虑物流成本,还应考虑货物的运送时间、运送距离、网络的可靠性等其他因素。因此,如何在具有固定拓扑结构的物流网络中实现科学合理地流量分配,在满足货物从供应地到需求地的运输、存储和配送等物流需求的前提下获得多个目标整体最优的物流网络流量分配方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在回顾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对多二级物流网络的多目标流量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物流网络变权方法。针对物流网络流量分配的目标多样性、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偏好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物流网络变权方法,包括物流网络的因素(物流节点、运输线路、子路径和路径)表示方法以及它们的变权状态值计算方法。首先,通过隶属度函数对优化目标函数值进行评价;然后,利用基于决策者偏好的状态变权函数以及变权综合方法将目标评价值分阶段地集成为物流节点、运输线路、子路径和路径的状态值,路径的状态值是进行最优路径选择的依据;最后,提出了基于物流网络变权方法的流量分配方法。2.中间节点无供应能力的多目标物流网络流量分配问题。针对具有固定拓扑结构的多对多二级物流网络,分别对运输线路的容量确定和随机变化两种情况,以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的容量为约束,以物流成本(考虑规模经济效应,将物流成本定义为流量的凹函数)最小、最长单程运送时间最短以及网络使用率(容量确定)或网络的容量可靠性(容量随机)最高为优化目标,寻求最优的物流网络流量分配方案。首先,建立了上述两种情况下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考虑到多目标物流网络流量分配问题属于NP-难问题,网络路径的数量会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成指数增长,设计了基于物流网络变权方法的遗传算法作为问题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求解方法的有效性。3.中间节点有供应能力的多目标物流网络流量分配问题。在第2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物流网络中间节点供应能力的考虑。分别考虑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的容量确定以及运输线路、中间节点和供应节点的容量随机变化两种情况,以物流节点和运输线路容量为约束,以物流成本最小、最长单程运送时间最短以及网络使用率(容量确定)或网络的容量可靠性(容量随机)最高为优化目标,寻求最优的物流网络流量分配方案。首先,建立了上述两种情况下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提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将物流网络分解为上下两级网络分别进行求解,每级物流网络再分解为若干个多对一子网络,每个子网络的流量分配通过基于物流网络变权方法的流量分配方法实现,再采用动态规划方法依次完成下级和上级物流网络的流量分配;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求解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河南省嵩县东湾金矿勘查区是最近两年熊耳山地区重要的找矿发现之一。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马超营断裂带以北的熊耳山隆断与外方山隆断的交接部位。矿体赋存于马超营断裂带上
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以我国高校体育目标定位和改革实践为依据,从新课程观和实施素质教育几方面论述了构建高校公共体育大课堂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力图构建一个课内外有机结
文章介绍了铜陵有色稀贵金属分公司利用卡尔多炉处理铜阳极泥工艺中碲的回收方法,针对碲回收率偏低的情况,分析了碲在生产流程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提高碲回收率的工艺优化研
酒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顾客投诉、抱怨不可避免,但能够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管理,酒店应该借此机会把顾客不满转变为顾客满意,营造积极口碑,培养顾客忠诚,提高竞争力。讨论豪华酒
企业实践与学术研究都揭示出高管继任对企业的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有关这两者的直接关系的学术研究并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继任对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一些
控制系统的设计近年来逐渐从基于分析的设计方法转向综合方法,即根据设计要求直接给出控制器。在线性系统方面,这就是H_∞控制;在非线性系统设计方面,除非线性H_∞控制外,近年来兴
姚振宗(1842—1906)字海槎、金生,清会稽(绍兴陶家堰)人。姚振宗对目录学的贡献,在于他对历代正史艺文志和经籍志的补撰、补注。他根据正史艺文志、列传,参考旧目录和相关资
本试验旨在确定中国荷斯坦奶牛饲粮中霉菌毒素吸附剂蒙脱石的适宜添加量。选择45头体况、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5组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二者在理论基础、基本立场、基本原则、思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