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从语用学和认知学角度对语用含糊进行的初步研究。对模糊现象的关注可谓由来已久,但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始于L.A.查德。文章的重点不是对模糊,含糊,笼统,歧义等概念的区分,而是致力于交际中人们对含糊有意识运用的探讨。从语言学上说,含糊表现了一种由于界限不明引起的语言不确定性,并与语境相关。某些场合是不宜使用精确语言的,利用含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反而能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语用含糊是官方发言中的常见现象,对于其作为一种交际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把温家宝总理和前总理朱镕基每年一次的人大和政协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中的发言作为案例,进行实例论证,从认知和语境中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文章进而依据顺应论和关联理论的观点详细分析了语用含糊产生和理解的机制。从中我们发现,含糊表达在官方发言中具有积极作用。它增强了话语的弹性,有利与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同时又能确保官方发言的权威地位。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发现语用含糊对语言交际的必要性,恰当的使用含糊表达是较高语言水平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语言教学中如何让语言学习者恰当使用语言进行反思。具体从英语学习看,含糊主要反映在词汇和语法层面。另外,师生间在教与学,以及在处理本族语和外语方面也存在认知上的差异。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三条含糊原则,他们是含糊容忍原则,推理原则和整体学习原则。从理论上观察,这些含糊原则的应用对把学生培养成为更好的语言使用者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