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市场信息的非对称性和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市场主体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不及时、不完善和不可靠,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客观上导致了信贷风险的发生。加之人类的趋利避害动机,有可能使得人们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诸如说谎、欺骗、违背承诺等,以谋取私利,因此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农村地区抵押和担保品缺乏,加之农村信用体系残缺,银行为了降低农村信贷风险往往降低信贷额度或者提高利率,但是这些控制方法又阻碍,甚至损伤了农村经济发展,导致严重的农村信贷配给现象。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社会资本,费孝通用“圈层结构”来描述中国乡村社会所特有的这种结构。农户的所有行为都由此打上了强烈的文化印记。中国农村的村庄内部有着高度的信任,而社会环境的可信任度越高,人们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就越大。成员之间的义务与期望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也降低了成员间信息收集成本,节约谈判费用、签约费用,中国农村拥有的这种社会资本同样具有价值,可以用作抵押和担保。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农民的行为特征、农业的产业特征、农村的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农村信贷风险的生成机理和特质,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农村信贷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把农村信贷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本文从社会资本的概念出发,把农村社会中抵押、担保品较少,农村的人情社会特点和农村信贷的现实三者结合起来,探索如何降低农村信贷风险,为农村金融发展寻求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从农村需求的角度,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农村信贷问题。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当局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也能为金融机构及相关单位今后在农村信贷方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和借鉴。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论,主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并围绕社会资本和农村信贷风险控制进行文献综述。此外,本章还就全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是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主要对社会资本和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基础理论包括社会资本、农村信贷风险;理论框架有农民的行为特征及对农村信贷风险的影响,农业的产业特征及对农村信贷风险的影响,农村的区域特征及对农村信贷风险的影响,农村社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等等。并且通过图表对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农村信贷风险进行表述。第三章是农村信贷风险的生成及特征,主要从信贷需求方——农民出发来找出农村信贷产生的根源,即从农业的产业特征、农民的行为特征和农村的区域特征等出发来探讨农村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特征。通过分析农民的行为特征找出其对农村信贷风险的影响;通过分析农业的产业特征找出其对农村信贷风险的影响;通过分析农村区域特征来研究其对农村信贷风险的影响。第四章是农村信贷风险控制的实践。通过对国内外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模式的比较,找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的难点和不足,结合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的特点,引入新的控制要素。第五章是引入社会资本后的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我国农村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农村社会资本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本章旨在分析了各地在运用社会资本进行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时出现的难点和不足,对加强和改善社会资本在农村信贷风险控制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论、建议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本章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一些概括和总结,根据本文和现实的需要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