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2013年到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1%,高于同期世界2.6%以及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与此同时,高储蓄、低消费以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储蓄率从1997年的20%增长到2018年的33.5%,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此外,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2018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658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1.9%,远高于老龄化水平7%。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使得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程度日益提升,另外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高储蓄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在引入人口结构变化基础上,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是构成我国目前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尽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尖锐,如公平性不足、可持续性弱、统筹层次低等。因此探究基本养老保险、人口结构、居民储蓄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民生问题的改善和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计量实证方面,本文采取了三种方式,分别对全国时间序列数据、省际面板数据、地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分析。首先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2005-2014年的数据明确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人口结构因素与居民储蓄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储蓄对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分别有正向弹性、负向弹性作用;其次,采取2005-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更加系统地分析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人口结构对储蓄的影响程度,结果体现出养老金财富的替代效应和缴费的挤出效应。在分析储蓄的习惯性因素时,发现引入的一阶滞后变量与当期人均储蓄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说明习惯性因素对当期储蓄存在明显影响;最后,将省际数据分为东中西部三个部分,通过对地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虽然各地区居民储蓄与影响因素间作用效果相同,但显著性却呈现差异,东部地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和支出对储蓄的影响均不显著,而中部地区只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对储蓄的影响显著,西部地区则相反,只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对储蓄的影响显著。产生地区间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现状不同,使得基本养老保险带来的储蓄动机呈现差异。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制定合理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二是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教育宣传和改革力度;三是合理运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确定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四是要着重解决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空账”问题;五是适当延长工作者的退休年龄,降低居民整体老龄化程度,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