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闽江口主要湿地沉积物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了重金属在闽江口的空间分布、累积、赋存形态及其污染评价,研究了外源重金属进入湿地沉积物后的迁移转化规律,并试图建立重金属活力值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进行评价。闽江口湿地Cu、Pb、Zn、Cd含量在全国主要河口中处于较高水平,与国外其他河口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闽江口湿地重金属的含量沿河口区段总体上表现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不同植被下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为:咸草湿地>秋茄湿地>芦苇湿地>水稻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鱼塘>草滩>光滩>水稻。不同沉积柱样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模式大致如下:Mn>Zn>Cu>Pb>Cd。不同洲滩湿地重金属元素中,塔礁洲湿地的Cd含量远高于鳝鱼滩和蝙蝠洲湿地,蝙蝠洲湿地Cu和Mn含量则较其他湿地有明显的上升。闽江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的Pb主要是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2)为主;Cu、Zn、Ni和Fe的各个形态以残渣态(F4)为主;Cd、Mn的各个形态中酸提取态(F1)所占比率最大,其次是F2。外源重金属的培育研究发现,Cu、Pb、Zn、Mn、Cd进入沉积物后,主要转化为F1、F2和F3;培养期间残渣态含量的变化不大。外源重金属进入沉积土柱后主要转化为F1和F2,但不同重金属不同。培养过程中重金属的垂直方向上的移动一直在持续的进行,并主要以F1和F2形态移动。国际上不同沉积物质量基准(SQC)的评价均认为Cu、Cd的污染的贡献较小香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SQC评价中Zn的污染最重,其他SQC评价结果则认为Ni污染程度最大。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评价认为闽江口主要遭受Zn污染。地累积指数评价则认为闽江口Cd和Zn污染最重。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认为闽江口面临中等生态危害,主要潜在生态危害重金属为Cd。以基于形态学的RSP法对闽江口湿地表层沉积物进行评价,其结果为闽江口湿地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Pb、Cd和Mn。首创提出F1、F2、F3与F4的比值即重金属活力值来说明并评价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和转化能力的强弱。闽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活力值Vv>3的是Pb(31个)、Cd(68个)和Mn(83个);各个重金属元素活力大小的顺序是Mn>Cd>Pb>Zn>Cu>N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