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姬菇(HypsizygusmarmoreusSing.)是我国人工驯化栽培的一种著名食用菌,目前我国虽然是真姬菇生产大国,但真姬菇菌株鉴别技术落后,同物异名现象严重,品种多样性存在争议,品种知识产权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拮抗(antagonism)、同工酶(isozyme)、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AmplifiedPolymorphism,SRAP)和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是真菌菌株鉴别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它们各有优缺点,目前尚没有关于这几种技术在真姬菇品种鉴别中的综合分析的报道;而且SRAP(SequenceRelatedAmplifiedPolymorphism,SRAP)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标记技术,尚未应用到真姬菇的菌株鉴别中。
本研究探讨了SRAP技术在真姬菇菌种鉴别中应用的可能性;比较分析了拮抗、同工酶、SRAP、RAPD和在真姬菇菌株鉴别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我国真姬菇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本研究以所收集到的12个真姬菇菌株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拮抗试验、同工酶、RAPD和SRAP技术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对这几种方法在食用菌分类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也对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1.SRAP分析技术适用于真姬菇的分类。综合各实验方法得出结论,本研究的12个真姬菇菌株,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8时,大体可以分为6类:(1、8、10、12)、(3、4、5、7)、(2)、(6)、(9)及(11)。菌株3、4、5即真姬菇(略苦)、真姬菇(九发)、真姬菇(塔南泊)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比较高,可视为同物异名。
2.结合拮抗实验结果,同工酶分析结果与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所得结果有少许差异,具体表现在几类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上的细微不同。
3.采用RAPD、SRAP分子标记及同工酶技术分别对12个真姬菇栽培种进行聚类分析,建立聚类图,表明拮抗、同工酶、SRAP、RAPD所得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通过对这几种技术间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的比较,SRAP标记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最好,最适于对真姬菇的品种进行准确的分类,同工酶标记稳定性和重复性最差。综合这三个标记技术的分析,我们更容易地区分12个真姬菇栽培种。在研究中,我们也讨论了各种标记方法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