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伟大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培养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在于农民教育,因此农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当今中国发展农民教育既要立足于农村实际,同时还要回顾历史,从历史中去寻求有益的经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梁漱溟在山东推行的农民教育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一环,梁漱溟在此期间提出的一系列农民教育主张至今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将深入研究探讨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为当今的农民教育寻求有益经验。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深入的分析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力图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现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提出背景、主要方法、实践成效、有益经验、缺陷不足等,为当今的农民教育服务。除了导言(第一章)和结语外,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二章全面论述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提出。第一节主要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梁漱溟主要是在从事乡村建设运动期间提出他的农民教育思想,并且也是在乡村建设运动过程中推动着农民教育实验,因此研究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就离不开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考察。我们发现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主要有四点,分别是出于救济乡村、乡村自救、社会建设和重建社会构造的考虑。全面交代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可以深入了解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和农民教育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诸多内容,这对我们深入把握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是十分必要的。第二节探索乡村建设和农民教育的关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乡村建设运动虽然是一项涵盖政治改造、经济建设、风气改良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改造工程,然而其最终的落脚点始终是农民教育。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根本方法、主要动力、不竭源泉,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透视农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关系是了解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重要前提。值得注意的是,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还受到古今中外一些农民教育思想的影响,第三节和第四节主要就是分析这些内容。第三节集中解读传统乡约对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乡约是一种村规民约,它不仅规范着社会秩序,同时还起到教化人心、淳化民风的作用,因此它还有教育农民的功能。梁漱溟对传统乡约始终赞誉有加,邹平推行农民教育的主要机构——村学、乡学就是由传统乡约补充改造而来,传统乡约中体现出来的“人生向上”和“伦理情谊”更成为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灵魂。除了传统乡约以外,格龙维等人领导的丹麦教育对梁漱溟也有一定的影响。丹麦教育是一种“非生产”教育,以精神感召为主要教育方式。这样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方式与梁漱溟重视的人生行谊教育有相当的契合之处,这是梁漱溟赞赏并借鉴丹麦教育的主要原因。第三章深入分析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虽然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主要是在山东乡村建设运动期间形成的,不过在此之前,梁漱溟曾在广东、河南等地阐述了一些农民教育主张,并推动了农民教育实验。这些主张和实验为梁漱溟在山东推动农民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是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梁漱溟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和农民教育的领导机构是设在邹平的乡村建设研究院。乡村建设研究院不仅是各地村学、乡学的领导机构,同时它本身还是一个教育组织。这一特殊机构的设置反映了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中的一些独特思考。本章最后一节详细介绍梁漱溟推行农民教育的主要机构——村学、乡学。村学是村级农民教育机构,乡学是乡级农民教育机构。村学的成员包括一村的全体民众,乡学的成员包括一乡的全体民众。村学、乡学主要有学董、学长、教员、学众四类成员。村学、乡学中开设了识字教育、精神陶炼、技能培训等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多种类型的课程。村学、乡学是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重要实践成果,是研究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应重点关注的对象。第四章也是分析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与前一章不同的是,本章主要抽取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几个部分予以介绍。第一节主要解读梁漱溟有关知识分子下乡的主张。村学、乡学需要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担任教员。在当时的乡村,知识分子数量极少,因此只能号召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下到乡村,去承担起教育农民的任务。梁漱溟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下乡对于农民教育的重要性,他屡次号召知识分子回到乡村从事农民教育。梁漱溟还认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这一观点使他更加重视知识分子下乡的作用。第二节介绍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一个方面——精神陶炼。与同时代教育家不同的是,梁漱溟不仅认识到农民教育中识字教育、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他还充分注意到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的重大意义,由此在村学、乡学中专门开设有精神陶炼的课程。梁漱溟甚至还认为精神陶炼是农民教育的基本方法,只有在提升农民精神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展开对农民的识字教育、技能培训等其他形式的教育。关注农民精神状况的改善和提升对于我们当今的农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三节以分析科技推广和培训为主要内容。梁漱溟认为科学技术是中国的两大欠缺之一,所以他在邹平等地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推广科学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的过程。在梁漱溟等人的努力之下,邹平等地农民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改进。最后一节主要分析梁漱溟重订乡约礼俗的主张和实践。梁漱溟深刻认识到乡约礼俗不仅能够规范社会秩序,而且还有教化人心、淳化民众的教育效果。梁漱溟在邹平重订乡约礼俗,同时还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风气改良运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五章的内容是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其中既有一些合理之处,这是我们当今发展农民教育时应当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时还有不少错误之处,这是我们当今发展农民教育时要反思避免的。第一节主要是对梁漱溟和他同时代乡村建设者的农民教育思想做一比较。与梁漱溟同时代的乡村建设者著名的有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等人,他们都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农民教育思想,并推动了农民教育实验。他们的农民教育思想与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既有不少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深入比较这些异同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有重要意义。第二节主要介绍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通过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两点。首先,它推动了农民教育理念的变革,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推动改变了传统“重道轻艺”的教育观;推动改变了传统“重士而轻农工商”的教育观;推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即教育”的教育观;推动确立了社会教育的理念;倡导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等五个方面。其次,它还推动了乡村建设的发展。梁漱溟推行的农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邹平等地农民的能力素质,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对促进当地乡村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一节重点分析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梁漱溟主持的乡村建设和农民教育说到底是一条改良主义路线,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农民教育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更不可能通过农民教育去实现民族的独立富强,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具体来说,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梁漱溟没有认识到只有通过根本制度的变革才能广泛有效的推动农民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农民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梁漱溟试图在维护旧制度、旧社会的前提下去发展农民教育,这种改良主义路线体现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也注定了他的农民教育不可能成功。其次,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忽视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当时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土地是关乎他们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然而梁漱溟的农民教育忽视了这一方面,因此也就忽视了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样一来他就不可能得到农民的真心拥护。第三,梁漱溟的农民教育选错了依靠对象。梁漱溟主要依靠军阀来推行农民教育。军阀剥削压迫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梁漱溟依靠他们来推行农民教育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最后,梁漱溟推行的农民教育的一些具体措施也存在着缺陷。第六章主要分析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虽然有着其历史局限性,未能取得成功,但其中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积极借鉴其农民教育的合理主张无疑是有一定意义的。我们认为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基点。梁漱溟从事农民教育的基点是中国文化,他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的资源教育农民,对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和保存发展中国文化都有一定作用。这启示我们在当今的农民教育中要积极总结利用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纳入农民教育体系中。二是教育的内容。梁漱溟农民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提升、科技培训、识字教育等多个方面,涵盖面比较广泛。这启示我们在当今的农民教育中不能只关注农民致富技能的提高,还要注意改善农民的精神状况和道德素质,建立全方面的教育体系。三是教育的理念。梁漱溟在推动农民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的理念,这是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精彩之处。在各种知识都呈爆炸性增长态势的今天,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念、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无论是对当今的农民教育还是都市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四是教育依托的对象。梁漱溟发展农民教育主要依托的对象是城市下乡的知识分子,他们承担起教育农民的重任。在当今农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缺少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员一直是一个瓶颈性难题。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像当年的梁漱溟一样,鼓励城市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毕业后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在农民教育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五是优化教育系统。在梁漱溟那里,职业教育与识字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做到了较好的统一结合,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育系统。这启示我们在当今的农民教育中要注意优化教育系统,把多种教育形式通过合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追求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六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梁漱溟在农民教育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准确抓住农民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导致他的农民教育难以得到农民的支持拥护。在当今发展农民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保障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始终把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最后是教育方法的改进。梁漱溟非常重视改进教育方法,他强调在农民教育中要采取随和、温情的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非常人性化,在实践中有着较好的成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