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经40多年改革,整个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在社会变迁中流动人口的阶层意识被唤醒。因此本文结合社会分层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从流动人口自身情况出发,研究新时期的流动人口阶层认同(主观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CGSS)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流动人口群体的阶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理论结合实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流动人口整体的阶层认同处于社会中下层水平。相对过去,他们普遍认为在过去十年中自身的阶层有一定程度提升,但又有少部分人认为自己过去阶层没有变化或反而下降一些。相对未来,他们抱有极大的信心,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未来的社会阶层会下降许多。并且认为十年后他们的社会阶层比起过去将会有更大程度的提升,其流动人口整体的阶层认同将达到社会中上层水平。流动人口整体的阶级认同正向好的方向发展。第二,结合流动人口的阶层认同内部情况看,流动人口内部的阶层认同情况各有差异,形成一定的阶级认同分化。其中流动人口为男性、非党员、非公有单位、低收入、未受教育或个体工商户这类情况时,内部的阶层认同评价差异较大。而从实证分析中得知性别、单位性质、党员身份和地区对流动人口的阶层认同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阶层认同是一种主观感受,个人特质和主观感受等有时会起决定性作用,使得职业、收入、教育与流动人口的阶层认同存在不一致。但除了自我的认知影响外,还会受到社会固有观念或偏见的影响,例如性别歧视的影响,这使男性流动人口阶层认同普遍比女性高。由于流动人口的外来者身份,流动人口更容易受到城市排斥或社会融合问题的侵害。使得党员或公有制单位的流动人口的阶层认同比非党员、非公有制单位的群体更低,和一般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情况完全相反。第三,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年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住房状况等客观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公平、幸福感等主观自我感受对流动人口的阶级认同均有显著影响。住房产权对流动人口阶级认同水平的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受经济压力的影响,拥有住房产权的流动人口比没有住房产权的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阶层认同等级。在主观自我感受方面,社会公平感和主观幸福感对流动人口的阶层认同有积极的影响。社会公平感和主观幸福感越强,流动人口主观认同的阶层等级越高。流动人口是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大基石,流动人口的阶层认同将会影响中国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流动人口过去的阶层认同上升,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肯定。但另一方面,近三分之一流动人口的过去阶层认同无变化,也说明中国社会结构存在一定的固化及进一步改进的可能。因此,从整个社会发展需求和流动人口本身诉求来看,国家应当针对流动人口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化相关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加强相关社会治理。建立一个全面的、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教育体制、就业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收入,增加其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协调好城市居民与外来流动人口以户籍为限制的居住福利差异。更好的保障流动人口的相关权益,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给予流动人口安全感,增加了流动人口的公平感、幸福感。从而提高流动人口的阶层认同等级,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人口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