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世界理论中引力势与捷径效应的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fyturn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额外维理论通常允许时空维数大于四维。在该理论中,额外空间维度的引入将导致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言的新粒子的存在。同时,在宇宙学尺度或亚毫米尺度下,该理论能够允许引力偏离广义相对论预言。因此,额外维通常被作为一种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此外,自20世纪初首个额外维理论提出以后,对该理论的逐渐深入研究表明,额外维理论能够为引力和其他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统一提供一定的可能性。显然,研究额外维的存在与否,一方面能够为我们建立新的时空观,另一方面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真实的宇宙。这样看来,寻找额外维在四维宇宙中留下的线索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额外维理论预言的新粒子能够在小尺度或高能情况下参与四维宇宙中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因此在过去,物理学家通常期望在高能粒子对撞实验或Cavendish扭称实验中发现这类新粒子所带来的影响。自2016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事件以来,我们迎来了引力波天文学新时代,引力波探测已逐渐成为研究额外维的一种新手段。在本文中,我们将基于额外维理论中的膜世界模型,通过额外维导致的Newton引力势修正及捷径效应对模型进行研究。在第一章中,我们将从额外维概念的提出、发展及检验三个方面简单回顾额外维理论的历史。其中,我们将首先介绍中外思想家对于时空本质的早期探讨。然后,我们将回顾物理学家利用额外维来统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所做出的尝试。接着,我们将给出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左右,物理学家尝试利用额外维模型解决层次问题的方案及对应的额外维模型的思想。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一章进一步介绍相关模型的构建及特点。最后,我们将基于额外维引入的新物理,简单提及传统的额外维探测手段和以引力波作为探针的额外维探测手段。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依次介绍Kaluza-Klein理论、畴壁模型、Arkani-HamedDimopoulos-Dvali模型以及Randall-Sundrum-1和Randall-Sundrum-2模型。在这一章,通过给出具体的理论构建方式,我们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到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物理学家在对额外维与四维宇宙之间关系的认识上的进步。此外,我们也将看到额外维——膜世界模型是如何解决层次问题的。在第三章中,我们将根据额外维在四维宇宙中留下的证据之一——Newton引力势修正,结合一种传统的检验额外维存在性的方法,来研究五维推广的Eddington-inspired Born-Infeld(简称Ei BI)理论——f(?)理论中额外维的结构。在这一章,我们首先以高维时空中标量场为例,简单回顾额外空间维度是如何影响由该标量场传递的相互作用的。然后,我们将简单介绍四维Ei BI理论及f(?)理论的思想和特点。由于Ei BI理论及其推广理论能够回避包括大爆炸奇点和黑洞奇异性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这些理论下的额外维结构具有一定意义。基于这一点,我们将接着在五维时空中构造一个稳定存在的f(?)厚膜模型,并给出该厚膜模型上的Newton势修正。最后,通过将修正项与亚毫米尺度下的扭称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将对该模型中额外维的结构进行限制。在第四章中,我们将根据额外维导致的捷径效应,来研究额外维在四维宇宙中留下的另一证据——时间延迟,并根据该效应来反映额外维的大小。在这一章,我们首先简单回顾捷径效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图像。然后,我们将尝试在五维de-Sitter(简称d S)时空中嵌入我们的四维宇宙。接着,我们将给出该图像下膜上的引力波事件视界和光子事件视界。最后,通过结合GW170817和其电磁对应体GRB 170817A的引力波联合探测数据,我们将对五维d S半径的大小进行限制。与五维Anti de-Sitter(简称Ad S)时空相比,我们的结果将反映出五维d S时空具有截然不同的尺度特征。在第五章中,我们将再次根据额外维导致的捷径效应,对额外维进行研究。与此前不同的是,我们将考虑额外引入的第六个维度对捷径效应的影响,并通过LIGO/Virgo引力波探测中的时间延迟对六维Ad S半径大小进行限制。此外,基于对未来引力波探测中目标事件的波源红移大小的期望,我们将推广相应的理论分析方法。通过结合DECIGO和BBO的预期目标,我们将给出对六维Ad S半径大小更强的限制。在最后一章中,我们将会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额外维理论为解决理论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作为额外维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膜世界方案为诸如规范等级问题、宇宙学常数问题、暗能量和暗物质等问题提供了替代性解释。研究具有卷曲额外维的膜世界模型是本文的一条主线。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高阶引力理论中的厚膜世界及相关问题,包括微扰的线性稳定性、膜世界解和膜上Newton势修正。此外,本文还考虑了广义相对论中由旋量场生成厚膜世界的可能性,对其稳定性
学位
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被认为是核能装置候选材料之一。虽然利用相变增韧提高了ZTA复合材料的韧性,但仍不能满足核能装置结构材料应用的要求。复合材料要应用于核能领域,不仅需要优异的力学性能,还需要有高的导热系数、强的耐腐蚀性能、良好的抗辐照以及热稳定性等性质,其中抗辐照性能对核能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进一步深入开展ZTA复合材料的性能改良与抗辐照性能研究,对于核能
学位
从早期的天花、H1N1到近年的H7N9、埃博拉再到SARS-CoV-2新冠病毒,各类病毒一直伴随着人类并塑造着历史。这些病毒的大范围传播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以最近的新冠病毒为例,其仅在2020和2021两年的时间里就在全球范围内感染了三亿多人并造成超过五百万人的死亡。而相应的防疫措施如封闭社区也进一步地扰乱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并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应对正不断涌现而出的新病毒是一个十
学位
根据摩尔定律的预言,半导体电子学器件集成度将很快达到极限。而利用电子自旋属性的自旋电子器件,也由于其较低的自旋转换效率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利用电场、磁场、光场以及声子场等多场耦合的方法调控传统半导体器件及自旋电子器件,不仅可以赋予半导体器件更多的功能和应用,以绕过摩尔定律的限制,还会降低自旋电子器件的临界电流密度,同时给自旋流的生成提供更多的思路。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多场耦合对半导体电荷属性的调控,
学位
如今,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电子的电荷属性发展起来的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已经接近其物理极限,发展新型的电子器件调控手段成为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自旋电子器件是以电子的另外一个基本属性—自旋的调控为基础的电子器件,它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传统磁记录的面密度,而且开辟了凝聚态物理及微电子学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中,利用电流诱导的自旋
学位
由于亚铁磁(FIM)的磁性由反平行耦合的两种(或多种)磁性亚格子共同决定,其基本磁性可以通过对磁性亚格子磁性的控制而进行大幅度调控,并能表现出比铁磁体更为丰富的物理性质。随着近年来自旋电子学领域在电流驱动磁矩翻转机理与技术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由亚铁磁材料组成的异质结构中能够表现出相对于铁磁材料更为优异的自旋电子学特性。例如:当亚铁磁层接近于磁化强度补偿状态时,自旋转矩所驱动的磁化翻转效率比
学位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因其对环境友好、制备工艺简单且成本低等优点,在近三十年来备受关注。然而,智能便携式、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已使得传统DSSC器件的刚性设计无法满足其可穿戴电源的需求。针对此目标,纤维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fibrous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FDSSCs)因其纤维结构具有柔性、
学位
由于实验技术的改进和超级计算机的出现,控制和计算多自由度的量子系统双管齐下,研究相互作用的量子多体系统变成一个热门的领域。在光晶格中冷却和捕获超冷原子以及俘获离子系统和混合系统的实验实现使得我们能够在实验室中精确研究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种高度受控的环境中,非平衡动力学和热化等问题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计算能力,大规模并行化以及新的数值计算方法的出现,孤立量子系统中的非平衡和热化问题的理论工作也
学位
磁性材料中电子自旋的有序进动可以产生自旋波,自旋波作为能量和信息传输的载体,相比传统的电子器件具有更小、更快和功耗更低的特点,在自旋电子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自旋进动方程的手征性决定,某些自旋波显著的特点就是非互易性。因此有望基于自旋波的非互易性设计基于自旋波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的器件。本文主要围绕自旋波及其模式杂化中的非互易行为开展研究。主要通过布里渊散射(BLS)的波矢分辨功能探测磁性纳米薄膜
学位
弱宇宙监督假设已经成为黑洞物理的一个重要基石,并且与黑洞热力学定律尤其是黑洞热力学第二定律有着深刻的联系。然而弱宇宙监督假设一直没有被证明,甚至缺乏严密的数学表述。也许这个假设最终会被证明是正确的,但用思想实验对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假设成立的深层次的条件以及它和黑洞热力学定律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如果弱宇宙监督假设可以被违背,这将为我们探索黑洞内部高曲率区域提供可能,为建立量子引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