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国家发展开放式教育理念与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双重背景下,对教育建筑的办学空间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开始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包括为中小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外部空间环境等。但是一方面,我国校园建设普遍呈现高密度发展趋势,建筑基地的场内微气候随着建筑密度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舒适度形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大气污染导致“城市热岛”现象严重影响室外环境的质量,且陇东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发展开放式教育理念与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双重背景下,对教育建筑的办学空间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开始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包括为中小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外部空间环境等。但是一方面,我国校园建设普遍呈现高密度发展趋势,建筑基地的场内微气候随着建筑密度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舒适度形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大气污染导致“城市热岛”现象严重影响室外环境的质量,且陇东地区冬春季节主要使用燃煤集中取暖,此方式所造成的颗粒污染物超过交通等工业污染。此外,陇东地区靠近沙尘暴频发的河西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是加剧了外部空间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度并削减了活动时长,使得陇东地区中小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友好健康发展的矛盾凸显。因此,本研究以该区域中小学外部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基于微气候下运用ENVI-met软件分别从自然因素,建筑主体,技术手段,绿化植被等方面对外部空间环境舒适度的影响进行模拟与分析。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首先分析陇东地区中小学外部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重点针对自然因素,建筑主体,技术手段,绿化植被等进行实测调研,并选取实际案例进行外部空间环境微气候实测与模拟,继而对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和误差分析,为陇东地区中小学外部空间环境微气候模拟分析奠定了基础;(2)其次以陇东地区中小学早9点至下午6点的外部空间环境数据为基础,分别从自然因素,建筑主体,技术手段,绿化植被等四个方面进行模拟,得出陇东地区中小学外部空间环境存在绿化率过低、下垫面材质不恰当、外围护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建筑基地的场内微气候,从而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影响;(3)最后分别从陇东地区中小学建筑的自然因素,建筑主体,技术手段,绿化植被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外部空间环境舒适度设计策略,并选取实际案例进行有效性验证,模拟结果显示对改善中小学外部空间环境微气候效果显著。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可以厘清陇东地区中小学外部空间环境的复杂性问题,而且可以指导该区域中小学建筑建设,最终实现陇东地区中小学外部空间环境安全与健康的发展目标。
其他文献
为精准评价妨害药品管理秩序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用行政处罚代替刑法的不当适用行为,完善药品安全刑法保障,《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妨害药品管理罪。新增妨害药品管理罪秉承刑事立法兼顾谦抑性和罪责刑相适应的立法理念,体现行刑衔接的立法特点,契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备刑事法理的正当根据。本罪的司法适用塑造出刑法典与《药品管理法》共同规制破坏药品管理秩序行为的新格局,理应根据侵害法益
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需求,搭建以协同管理、智慧工地、智慧运维为核心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就平台搭建的相关机理、目标要求,以及平台架构设计、平台包含的内容、平台核心功能等进行阐释。最后,通过将平台应用于具体工程,分析验证其实用价值。
自2016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步印发和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及《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民众对公共健康的关注和需求正在快速提高。作为城市居民开展生产生活、休闲娱乐、交通出行等系列活动的必须场所,建成环境对居民身心健康产生着长久、持续的影响。城市社区是居民生活停留时间最久、对身心健康影响最为深刻的空间,建成环境的质
针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胶凝材料收缩大,弹性模量低等问题,通过添加玄武岩粗骨料和高强细骨料制备出具有高弹性模量(>54 GPa)、低收缩(<300με)和超高强(>150 MPa)的UHPC,并研究粗骨料掺量与细骨料种类对UHPC力学性能及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粗骨料掺量的增加(0~800 kg/m~3),UHPC抗压强度先提高后降低,静力受压弹性模量几乎呈线性提高;粗骨料掺量为0~2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建筑的发展也日益被人们关注。绿色建筑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建筑功能本位、资源节约、建筑人居品质与健康,逐渐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当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之后,绿色建筑就更加成为了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中存在着一大批因失去原有生产功能而废弃的建筑工业遗存,部
《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营造法式》亦载:“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斗栱正如建筑的规矩制度,成就了建筑的方圆之美。斗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形制、等级、尺度、规模、大小等,并蕴含着深厚的营造技术及匠作思维。兰州地区的斗栱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然而,随着地方传统建筑的骤减,大量地方传统木作营造技艺
宗祠建筑作为乡土社会祭祀活动的载体,与地域物质建成环境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顺应-协同”的稳定关系。兰州地区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与多元的人文因素持续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宗祠建筑是这种文化体系的物化映射,尤其体现在自然环境、礼制观念、信仰文化以及移民文化上。兰州地区现在仍然遗存较多且类型丰富的传统宗祠建筑,但伴随着乡村聚落的衰落,传统宗祠建筑及其所处环境也逐渐消失殆尽,因此,无论是宗祠建筑本体的文
乘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这两趟高速列车的春风,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兴建铁路、高速公路、矿山、水库,这些工程的出现必不可少会遇到大量黄土边坡,尤其是黄土高边坡,加之黄土高原地处6条地震带之上,地震作用下边坡潜在滑动体的安全问题和动力响应规律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关注。然而,目前有关多级黄土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滑动体永久位移理论计算研究和坡体动力响应分析研究相对较少,致使多级黄土边坡的抗震设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出现越来越多“填沟造地”工程,其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失稳问题愈发突出,消除场地土的湿陷性,提高填方场地地基承载能力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灰土挤密桩法可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提高地基承载力,且施工简单造价较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基处理中,本文以兰州市青白石片区填方场地为背景,拟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对其进行地基处理,通过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的方法,研究挤密
技术转移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主力军。通过分析Yet2、InnoCentive和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等美国典型技术转移机构的运行机制和建设成效,总结了美国典型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特点,进而提出了对广东省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运营工作的建议:应加快搭建网络技术交易平台,探索建立科研众包激励模式以构筑技术协助机制,并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智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