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传统唱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和原则,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唱论的生成背景、历史发展、内涵及其现实价值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横向看,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传统唱论受到其生成背景及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它自生具有多元化与包容性的特点。从纵向看,传统唱论是针对中国声乐艺术而研究的具体而又实用的理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使中国传统唱论能更多地得到世人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对中国传统唱论的研究。 本论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传统唱论的生成背景及其发展阶段。本章从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国传统唱论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首先,中国传统唱论的生成背景从三个方面对传统唱论的生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第一,自然生存环境从两点阐述了中国传统唱论生成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自然环境。(1) 农业生产孕育了具有浓厚自然风情的中国传统唱论。(2)“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赋予中国传统唱论以自然为美,“渐进自然”的美学思想;第二、人文生存环境从三点论述中国传统唱论生成于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1) 太极图作为中国传统的图腾意识,它的多元化与包容性特点影响了传统唱论赖以生存的民歌、曲艺及戏曲三大音乐形式。(2)宗教文化以佛、道、儒为基础的多元化宗教格局,影响了传统唱论中的歌唱审美观。(3) 礼乐观念赋予中国唱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美学观。总之,多元化的人文生存环境成就了兼容并包的传统唱论;第三,学者主体从歌唱家与唱论的关系、政治历史背景对唱论的影响,阐述了中国传统唱论的承载群体表现为学者主体的特点,并带有文艺学色彩。 其次,中国传统唱论的发展阶段从三个方面勾勒了传统唱论曲折、递进的发展历程。第一,唐宋前的唱论,唐宋前的唱论处于孕育期阶段,倾向于艺术形态和审美感知结果的描述,其论及范畴较广,且较为零散;第二,唐宋唱论,唐宋唱论处于崛起期阶段,其论及内容趋于科学和具体;第三,唐宋后的唱论,唐宋后至清代以前的唱论处于繁荣期阶段,不但对实践进行了总结,还借鉴了音韵学理论,规范演唱技巧,同时还针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品种需要,撰写论著。这时期的著作立论针对性强、具体化、实用性高。 传统唱论的生成背景及其发展阶段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唱论艺术,它是我们客观认识传统唱论原貌及其现实价值的基础。 第二部分论述中国传统唱论的内涵及其现实价值。这一部分从四个方面研究了传统唱论的歌唱语言、润腔、呼吸、曲情意蕴的内涵及其现实价值。第一,关于歌唱语言,从“五音”、“四呼”和歌唱的字声相谐两方面结合现代声乐艺术,论证了传统唱论是实事求是的理论,是声乐艺术进入歌唱完美境界的奠基石。它从实际出发总结出地适合歌唱语言的理论,揭示了歌唱吐字发音的奥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字正”“腔圆”的矛盾,并为我们诊释作品内涵、表情达意奠定了基础;第二,关于歌唱润腔,从传统声乐艺术中的润腔和“寻声依调”’与“循声转腔”两方面结合现代声乐艺术,论证了“润腔”是语言的升华,是我国声乐艺术独特的演唱风格。“润腔”艺术从语言声调出发,协调“字”、“声”矛盾,成就了“字正腔圆”的润腔风格,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是增强和丰富我国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第三,关于歌唱呼吸,从“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和以情带气两方面,论述了传统唱论的特点及其在现代声乐艺术中现实价值。“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从“丹田气”的运气法、“气”与歌唱诸因素的关系,阐述了它与生理解剖学的联系,从而论证了它的科学性,及其在发展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可参考价值;以情带气,从“以情带气,气形于声”、“以情带气,气形于言”阐明了歌唱情感依附于气息,及其对现代声乐艺术的指导意义;第四,关于曲情意蕴,从“解明曲情,意情相谐”、“技法得款,尤以情重”两方面结合现代声乐作品,论述了传统唱论歌唱情感的表达不仅需要解明歌曲的文词意蕴,还需要合理的运用技巧。因此提高歌者的综合素养,是客观而深入的诊释作品,表达感情的重要因素。传统唱论关于歌唱、润腔、呼吸、曲情意蕴的内涵,不仅引导了古代声乐艺术的发展,而且对于现代的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