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言语交际中有许多模糊语言现象。1972年,美国学者扎德第一次在论文《对模糊限制语的模糊集论解释》中提出模糊集合理论,以模糊集合理论为基础,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模糊现象。同年,美国语言学家拉考夫将模糊限制语引入语言学领域,并在论文《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中将其定义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或使原本模糊的事物变得比较清晰的词语”。我国学者开始研究模糊语言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有伍铁平、何自然等,其中伍铁平更是被称为中国模糊语言学第一人。国内外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主要基于利奇的礼貌原则和格莱斯的会话原则,很少有研究从维什伦的顺应论的视角出发,对于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则更少。新闻是事实的载体,因而对于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模糊性和准确性是不相容的。事实上,英语新闻中有大量的模糊限制语。从语用角度来研究新闻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顺应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英语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动机和作用。维什伦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重新审视了语用学,为语用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选择过程要依赖于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就是语言选择得以顺利进行的可能性范围。作为一个先决条件,变异性为协商性和顺应性奠定的基础。为了满足某种交流目的,在协商的基础上,语言使用者会有意地从可能选项的范围中选择适合的语言形式。顺应性确保协商过的语言选择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三个属性共同构成了语言使用的基本要素。变异性提供语言选择的可能范围,协商性提供方式,作为目的和结果的顺应性则是在变异性和协商性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本论文分为三部分:导论、主体和结论。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模糊限制语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介绍顺应论。一方面,国内学者很少从顺应论角度分析模糊限制语;另一方面,作者发现顺应论不仅可以从全新的视角分析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现象,而且解释力极强。第二部分是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详细介绍顺应论。与其他语言学理论不同,顺应论从全新的角度研究语用学。维什伦认为,语言使用是做出选择的过程。语言的内在属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能很好地解释人们做出的选择。其次,介绍国内外权威学者对模糊限制语分类。总体来说,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经历了从语义到语用的演变。而本文就是基于语用学的最新理论—顺应论来研究模糊限制语的。最后,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没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为进一步研究需要,在普林斯对模糊限制语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尝试重新将其分类并细化,摘取华盛顿邮报中的新闻作为例证。第二章分析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顺应物理世界。本文结合维什伦所指的物理世界的主要观点,尝试从新闻报道的特点入手,详细分析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是顺应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的结果。新闻的三大特点是任何记者不可撼动的铁律,模糊限制语不仅不会影响新闻的三大特点,反而是其得以实现的最佳选择。第三章分析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顺应心理世界。新闻报道中的精神世界包括记者的精神世界和读者的精神世界两方面。记者是事实和新闻报道中间人,他们能够得到一手的事实,将加工处理之后的新闻报道传播给读者。读者看似被动接受新闻报道,但作为媒体的消费者,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影响新闻报道。因此,不可忽视读者的心理世界。第四章分析英语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顺应社交世界。本文从社交世界中的文化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分析模糊限制语的顺应性。美国是多民族国家,为了尊重并顺应不同文化,避免禁忌,甚至是麻烦,新闻报道会采用一些模糊限制语。顺应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也促使了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产生。第三部分是结论。全文得出,英语新闻中不仅使用大量的模糊限制语,而且是顺应了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以及社交世界的结果。另外,分析发现,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高,而限定话题模糊限制语和确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较低。但是,本文也有几点不足之处:首先,只针对华盛顿邮报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其他报纸和视听新闻,稍显片面;其次,由于模糊限制语的庞杂和作者能力有限,本文对对其分类难以穷尽,对某些词的界定也存在重叠交叉;最后,本文只讨论模糊限制语对英语新闻的积极影响,忽略其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