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肉牛产业不断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西南地区属我国四大肉牛优势产区之一,存栏量和出栏量大。本课题通过对西南地区肉牛产业现状和效益的研究,以期为肉牛产业发展在政策制定、经营管理、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提供参考。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对西南地区肉牛产业进展进行了分析;于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对四川、云南、贵州、重庆13个市(县)的103个不同规模肉牛养殖场(户)进行调研,从肉牛养殖、经营、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调研数据中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生产效率,对影响养殖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西南地区肉牛存栏量大,约占全国存栏量的1/4;出栏量不断上升,约占全国出栏量的1/5;近十余年(2008-2018年),西南地区肉牛年出栏量、年产肉量的提升速度居全国四大肉牛优势产区之首;2018年四川省和云南省能繁母牛存栏总数367.11万头,部分地区能繁母牛存栏比例(德阳49.63%、宣汉65.77%、楚雄57.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西南地区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5.64%,酒糟资源丰富,地方肉牛品种资源丰富。西南地区肉牛产业存在出栏率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种杂乱等问题。表明:我国西南地区肉牛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提升组织化程度及科技水平是未来的重点方向。(2)调查研究显示,西南地区肉牛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2019年养殖户头均收益3593元/头、肉牛出栏价格较2018年提升14%~20%,养殖场(户)效益与能繁母牛数量比例成反比;82.85%的牛场使用酒糟,83.48%的牛场种植皇竹草,50.08%的牛场采用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方式;62.15%的牛场养有能繁母牛,人工授精以场外技术人员为主(68.32%),行为观察作为配种依据的比例为78.92%;舍饲比例为81.30%,牛场空栏率为27.98%,人工干清粪的比例为92.28%,24.27%的牛场未配备兽医室和消毒池;养有西门塔尔杂交牛、安格斯杂交牛、本地黄牛的牛场分别有90.95%、66.14%、41.55%。表明:西南地区肉牛养殖效益不断提升,在农户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舍饲为主,种养结合紧密,饲喂管理技术不断提升;存在牛源不足、配套设施不全、品种混杂、疫病防控压力大、母牛繁殖效率及养殖效益不高等问题。(3)DEA模型分析显示,2019年西南地区牛场的纯技术效率随着规模增大总体下降,其中“基础设施投入与产出”的纯技术效率低于1999-2014年,“运营投入与产出”的纯技术性效率高于1999-2014年;10-49头和50-99头规模报酬递增的比例较高,分别为56.52%、81.82%;100-199头和200-499头规模报酬不变的牛场比例较高,分别为52.17%、54.55%;500头以上规模报酬递减的牛场比例较高(61.54%);未达生产效益最佳的牛场“基础设施投入与产出”的松弛变量整体大于“运营投入与产出”,位于生产前沿的牛场通过养殖能繁母牛和外购架子牛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西南地区牛场应扩大升100头以下的养殖规模,稳定100-500头养殖规模,提升500头以上单体规模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表明:西南地区牛场基础设施冗余普遍,标准化养殖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养殖能繁母牛对降低市场冲击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以下建议:(1)政策层面:加大对母牛养殖的政策扶持,持续推进良种补贴;重视草山草坡改良,扩大“粮改饲”试点,强化饲草保障;增加基础设施、设备投入支持,发展智慧养殖;促进架子牛电子市场交易,加强牛只流动监管力度。(2)运营层面:重视牛场走标准化建设,发展创新经营模式;多渠道增强养殖户社会资本积累,提升生产管理能力。(3)技术层面:加大繁殖技术的研发及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繁殖效率;完善非常规饲料资源利用技术,增强日粮配方多样性及针对性,提升精准饲养水平;改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升圈舍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疫病防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改进病死牛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