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中国电影开始办起了自己的100周岁生日庆典,并选出了100部最佳电影,100名导演和100个大明星,香港和内地的电影人各占半壁江山,反观台湾电影,除了侯孝贤和杨德昌孤单支撑着一块地盘之余,看不到任何台湾电影的影子。而现在随着杨德昌的辞世,就只剩下侯孝贤这个能为台湾电影贴上本土标签的人物了。台湾电影作为一个产业的消亡,是现实的力量,是台湾电影人的悲哀,也是无奈的历史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 人在一生的前行历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最终状态,必然是可以在他的每一步生命历程中找得到影子和根据的,并不是单一的因素导致了台湾电影的消亡,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年代致使了台湾电影走向没落,更不是某一个导演的制作风格起到了毁灭性的作用,从70年代琼瑶片的兴盛到2000年新新电影的频频获海外青睐,在每一步前行中,我们都能找到致使台湾电影衰亡的的必然原因。我认为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为注脚是很合适不过的了,那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本论文从探究台湾电影衰落的必然根源的角度来研究台湾电影三十年的发展,从台湾社会、经济三十年代发展变迁反观其对于台湾电影艺术性、产业性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大陆香港、和日本、美国的文化以及电影做一个对比的分析,以期更加详尽的阐释台湾电影落败的根源。 本文按照1970—2000年30年逐年来进行大的划分,第一部分是概述台湾电影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是寻找社会、经济因素变迁对于台湾电影的影响;第三部分评述在各个年代台湾电影的问题所在;第四部分是比对香港电影,日本文化,美国文化如何作用于台湾电影;第五部分再进行台湾电影衰亡的总分析。旨在纵观三十年台湾电影的变迁,寻找失败的根源,为大陆电影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