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多元化折价研究中经常碰到内生性问题和选择偏差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chop-shop法的使用,其基本价值模型存在的缺陷导致研究结论可能产生偏差。因此学者们分别采用了不同方法来减少这些问题产生的偏差。本文比较和分析了这些方法在多元化折价研究纠正偏差的优势后,采用倾向得分法来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折价问题,与其他方法相比发现其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根据虚拟事实理论,它对观察数据的因果关系探讨更为深入;其次,虚拟事实理论证明只要符合强可忽略假设,在倾向得分法中多元化的决策对于结果变量来说就可以被认为是外生变量,而对于多元化公司与非多元化公司的系统性差异,倾向得分法通过配比方法来控制;再次,倾向得分法可以起到降维和减少共线性偏差的作用;最后,相对于回归模型给出的相对数,倾向得分模型给出的绝对值就更有直观性。
本文初步讨论了倾向得分理论及其基础虚拟事实理论,并考察了其在实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由于倾向得分模型要求在协变量的条件下,结果变量与处理的选择无关,正确选择协变量就显得非常关键。因此本文在实证研究中结合制度背景,主要从代理理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和资源理论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决策是由公司内在因素和面临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具有明显的内生性。
在本文的多元化折价研究中,采取以下措施以纠正以往国内研究中存在的偏差:首先,针对可供使用的非多元化样本不足的问题,在考察多元化与非多元化的价值差异时,利用倾向得分选择那些经过验证在协变量分布达到平衡的样本;其二,我们考察行业发生变动的财富效应,此时不存在对照组的样本数量不足的问题;最后,我们利用Heckman“差上差”(Difference-in-Differences)估计量考察多元化决策在整个样本期间的长期财富效应。研究结论显示,在高倾向得分的样本多元化公司存在显著的多元化折价;而行业扩张或收缩也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行业收缩带来的折价程度相对更小;但是如果把时间跨度放大到整个样本期间,则没有证据显示多元化决策在非短期内会损害公司价值。此外,本文在控制样本选择偏差的基础上还初步探讨了多元化折价的来源,发现最终控制人的性质可能与企业多元化折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