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及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IL-21的表达情况,为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炎症性肠病等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用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I)、I/R1h组(J)和I/R5h组(K),每组10只。I组:只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做缺血再灌注处理;J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30min,I/R1h后取标本;K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30min,I/R5h后取标本。16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2组:生理对照组(A)和DSS实验组(B)。A组小鼠正常进食,自由饮水;B组小鼠正常进食,饮用7%DSS溶液,连续7日。各实验组于相应的时间点取血,ELISA检测血清中IL-21的浓度。I、J、K组取小肠组织,A、B组取结肠组织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实验组中的组织变化和IL-21含量。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结果以均值±标准差(ˉX±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法,P<0.05提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实验组整体及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I组:小肠呈粉红色,有光泽;阻断肠系膜上动脉后可见小肠颜色迅速转为苍白色,30分钟后小肠呈暗红色,失去光泽;J组:小肠呈暗红色,水肿明显,肠腔内有液体;K组:小肠呈现暗红色,肠腔内见大量液体,部分肠管内有淤血出现。A组:小鼠活泼,毛色光亮、润泽,体重正常增加,大便一直为黑色颗粒状,肠管色泽粉红。B组小鼠口服7%DSS后精神逐渐萎靡、嗜睡,毛色失去光泽,体重逐渐减轻,大便初始为黑色颗粒状,第3日后逐渐转变为褐色稀便,于DSS处理后第7日出现鲜血样便,伴有四肢末梢冷,精神较差。肠腔内积血,色泽暗红。2.初始A、B组小鼠体重分别为25.1±2.5g、26.1±2.5g,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用蒸馏水和7%DSS处理后A、B组小鼠体重分别为30.9±2.5g、24.2±2.2g,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中IL-21的含量:I组(1.8510±0.9936pg/ml)低于J组(3.2460±2.3421pg/ml),P<0.05;A组(1.3688±0.5463pg/ml)低于B组(3.8063±1.7593pg/ml),P<0.05);I组与K组(1.7520±0.7130pg/ml)、A组无明显差别(P>0.05)。4. I组、A组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层可见少量IL-21阳性细胞分布,J组、K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B组中肠粘膜上皮细胞、粘膜下层固有层可见大量阳性细胞分布。结论:IL-21可能参与了小鼠I/RI初期的病理进程,IL-21参与了DSS诱导的结肠炎的病理进程。C57BL/6野生型小鼠和ICR野生型小鼠血液中IL-21的生理含量无差别。阻断IL-21通路可能成为治疗I/RI和炎症性肠病的潜在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