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及大气CO浓度升高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田间实验与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CH4)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几种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其在大气中的重要性仅次于二氧化碳(CO2),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明确规定各个国家应编制CH4在国家或区域尺度的排放清单,作为各国制定CH4减排政策和发展减排技术的重要依据。准确估计稻田土壤这一主要大气甲烷人为源的区域排放量不仅具有科学意义,同时也关乎国家利益。氮肥在水稻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它对CH4的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都有重要影响,然而,迄今为止,仍缺少氮肥影响这些过程的量化关系,这必然影响国家稻田CH4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稻田CH4排放模型的发展。
   本文的工作分两部分,一是铵态氮肥影响稻田CH4排放的田间实验研究,二是大气CO2浓度升高情景下稻田CH4排放的模拟研究。
   在实验研究中,本论文选取了无锡站(江苏)、三江站(黑龙江)、沈阳站(辽宁)和盐亭站(四川)4个实验站,于2005~2006年(无锡为2002~2003年)进行了稻田CH4排放的多点位观测实验。各实验站的水稻种植系统均为当地典型系统,研究中设置了三个氮肥(尿素+复合肥)水平:0、150和250kgNha-1,施肥方式与当地常规方式相同。采用国际通行、统一规范的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4排放通量,观测频率为每周2次,对观测数据执行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多点位同步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的稻田相比,施用氮肥150kgNha-1时,水稻季CH4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平均减幅为30%;当施肥量从150增至250kgNha-1时,CH4排放季节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初步结论:a)采用IPCC指南推荐的方法编制国家稻田CH4排放清单,不会因没考虑铵态氮肥影响而对中国的清单造成大的偏差,但是,对于氮肥用量很少的国家或地区,很可能低估其区域稻田CH4排放;b)采用经验/半经验的稻田CH4排放模型(如CH4MOD)预测氮肥用量较高(如150~250kgNha-1)稻田的CH4排放时,可以不考虑铵态氮肥对CH4排放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稻田CH4排放。本研究选取了易于区域应用并经过广泛验证的稻田CH4排放模型CH4MOD(本文称之为CH4MOD1.0),对其进行了修改,得到升级后的版本--CH4MOD2.0。CH4MOD2.0在保留原模型优点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好地模拟多次烤田稻田的CH4排放,并能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情景下的稻田CH4排放。本文用FACE(Free-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实验获得CH4排放季节总量数据对CH4MOD2.0进行了验证。日本和中国无锡的FACE实验发现,大气CO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后,稻田CH4排放增加61%±39%(niean±SD),CH4MOD2.0的模拟结果为CH4排放增加了67%±24%,这与观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另外,本文采用了定量统计方法评价模型效果,模拟值和观测值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截距和R2分别为1.00、O和0.87,rRMSE(相对根均方差)、rMD(相对平均偏差)和NSE(纳什效率)的值分别为19.1%、2.2%和0.86,这些不同的统计量均说明了模型对FACE实验CH4排放季节总量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当区分高CO2处理和对照处理的模拟效果时,rMD的值分别为6.5%和-3.9%,这说明高CO2处理模拟有很小的正系统偏差而对照处理模拟有很小的负系统偏差,其他统计指标则显示,CH4MOD2.0模型对于两个CO2水平下稻田CH4排放季节总量的模拟能力相仿,具有较好的效果。
   对CH4MOD2.0进行了参数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灌溉模式是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情景下稻田CH4排放的最重要因素,水稻产量和氮肥的影响最小。由于模型需要以水稻产量和气温作为输入数据,因此,CH4MOD2.0不能独立地预测大气CO2浓度升高情景下稻田CH4排放,要完成此任务,需要将其与气候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有机结合。
其他文献
利用中国华北地区62站点1961-2009年逐日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月及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负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其相关联的大气环流特征。  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华北负积温存在全区一致变化的特征,总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显著增加,存在22-24年周期的年代际振荡和,5年左右周期的年际振荡。但均值存在区域差异:Ⅰ区负积温的绝对值大于Ⅱ区,线性变化较显著
学位
城市化改变了局地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对降水天气现象必定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江苏省基本站资料、FNL再分析风场资料及人口、土地、夜间灯光数据,利用一个城市化指数,分析了城市化对降水特征的影响以及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降水的变化。  主要结果如下:(1)江苏省城市化指数分布表征的城市群类型与人口、土地及灯光数据分析的结果一致:即苏南内陆以宁镇扬、苏锡常为主的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地区、苏北内陆以徐州为主的
数值模式的不断改进对于集合预报效用的提高至关重要。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必定伴随着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模式的不同分辨率来体现不同的天气尺度系统预报的不确定性。在考虑模式分辨率的同时不断完善其物理过程,并将初始扰动加入到集合预报系统中,从而提高中尺度数值预报技巧,是很有意义的研究。本文利用WRF模式,选取2007年7月7日到9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针对模式误差,包括模式的
学位
本文基于TIGGE资料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英国气象局(UKMO)、加拿大气象局(CMC)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四个中心的全球集合预报资料,对延伸期10-15d预报产品中地面2m气温和24h累积降水的预报效果进行了评估。主要评估标准包括Talagrand分布、离散度、均方根误差、距平相关系数和ETS评分。首先,评估了单模式各自成员的Talagrand分布、离散度及均方根
学位
本文利用法国动力实验室开发的LMDZ变网格模式,分别使用东亚区域加密的高分辨区域模式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引起的下垫面变化的气候效应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下垫面变化后带来的局地气候效应,并尝试讨论其大尺度环流响应。  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区域模式部分对长三角下垫面变化之后出现的气候效应进行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夏季,长三角地区接受的净辐射明显增加,感热通量上升,潜热通量下
学位
积层混合云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主要的降水云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降水系统。观测显示,积层混合云的动力热力结构、降水过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对华北地区积层混合云的雷达回波特征、降水机理、宏微观特征以及数值模拟结果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提高对该地区积层混合云型降水的预报水平,也可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利用MICAPS卫星云图、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等资料以及山西省大同市多普勒雷达站收集到的探
本文应用2008年环渤海地区5个探空站的12小时一次的NOAA/ESRL无线电高空探测资料、2008年6小时一次的NCEP-FNL资料(1°×1°),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2008年的743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从垂直切变的角度定义低空急流,并通过对低空急流垂直风切变值的计算,给出了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的尺度特征,并简述其与降水的相关性,同时结合环渤海地区的特殊地形,分析了出现在该区的低空急流的季节变化、
本研究基于2010年12月份在湖北省荆州(平原)和宣恩(山地)进行的雾的外场观测,其间两地均出现多次雾过程。利用FM-100型雾滴谱仪、能见度仪、系留气球探测系统以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对两地8次雾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长江中上游地区雾的一般特征。按照成因对其进行了分类,观测到的雾过程里,荆州地区为平流辐射雾,宣恩地区为辐射雾,发现两者之间宏微观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宏观结构:
学位
本文利用鄂西山地宣恩1959~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宣恩雾日和轻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最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能见度等各气象要素的关系。  2010年12月课题组在江汉平原荆州和鄂西山地宣恩同时开展连续一个月的雾综合外场观测试验。利用所获取的观测资料,各以一次雾过程为例对比分析了平原和山地不同下垫面条件下荆州和宣恩雾过程期间的大气边界层温、湿、风结构特征及形成机理的差异。结果表明:
氧化亚氮(N2O)是大气中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之一。NO是对流层臭氧(也是一种主要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前体物,因而也可被称为间接温室气体。施肥农田是大气N2O和NO的最主要人为排放源。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0%以上。长期观测与实验研究蔬菜地的N2O和NO排放特征,对于阐明蔬菜地在区域乃至全国农田N2O和NO排放总量中的相对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传统蔬菜地为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