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非政府组织在文化保护、环境保护、扶贫解决困难等方面活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再加上专业化制作与影视人类学学科研究的这两股力量的相聚集,使社区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类型,由浅入深地逐步进入到中国纪录影像的大潮中,并渐渐地崭露头角,呈现出一种燎原之势。2000年云南社会科学院的郭净老师在云南发起了“社区影视教育”后,中国的社区影像继而得到了拓展,它的操作流程也是日趋规范化。继“社区影视教育”后,2007年郭净老师又发起了“乡村之眼影像公益计划”。乡村之眼影像计划是通过简单的摄像机使用训练,让弱势的少数民族村民们利用自己的声音将他们的影像权发布出来。事实上,“乡村之眼影像公益计划”是表达民间影像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参加这个影像计划的人,都要通过影像这种表现手法,来达到介入自己身边社会或本民族文化中的目的。它是一种非政府组织的,通过参与拍摄的主体-村民,他们在学会和使用影像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来有选择性地拍摄记录下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其中包括风俗习惯、婚丧嫁娶等一系列生活。再积极引导村落的所有村民参与进来,进行拍摄、观看和解决问题等事项,形成由内而外地推动乡村文化的恢复重建的过程。本文通过乡村影像的代表项目之一的“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计划”项目为例,首先对中国少数民族乡村影像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简略的梳理归纳,从而整理分析出乡村影像在中国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为少数民族影视专业的研究生,乡村影像特有的影视作品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作品的主题解析,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乡村影像特有的纪实魅力。紧接着,从影视人类学的理论知识来对乡村影像理论进行深度挖掘,来探讨乡村影像的存在是否能解决纪录片长期以来存在的“真实性”问题。最后呈现出乡村影像存在的意义并对它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方向做出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