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体”是汉语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术语,它不仅是西方哲学ontology最常用的译名“本体论”的主体部分,也直接作为其他西方哲学术语如"substance"、"noumenon"等的译名。这些不同的翻译来源使得这个词的含义非常模糊,而-些不加界定的使用更恶化了这一情况。为澄清其应有的含义,考查其在古代汉语文本中的使用情况应该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本文择要分析了唐代以前七家出现“本体”字样的文本,探明了“本体”一词最初产生哲学含义的过程和机理,纠正了学界以司马彪《庄子注》为性本体开端的错误,并对“体用”术语的起源提出了新的看法,找出了将心、性称为“本体”的真正源头,这一源头同时也是最早使“本体”一词与具有“本体——现象”二分色彩的世界观发生联系的哲学体系。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在于拒斥先入为主地默认古籍中的“本体”二字必与今天的本体概念有关,并援用今天的哲学理论进行诠释,因为在汉语中同字完全不能保证同词。文中对拒斥哲学解释的原因作了理论说明,最后尝试探讨了古文释读所应依据的资源。第二章中顺次考察了阮籍、司马彪、竺法护、竺佛念、鸠摩罗什、吉藏、慧远七家涉及“本体”字样的文本,对其中哲学含义的有无和特点做了辨析。第一节中主要纠正了前人对阮籍及司马彪作品的误读,否定了所谓司马彪以性为本体的说法,并以竺法护等的文本做了辅证。第二节分析了鸠摩罗什译籍中法体之“体”的含义,澄清了该用法在汉语中的根据所在,并由此对罗什译经中“本体”的含义及特点作了说明。第三节介绍了一种“体用”术语起源新说,对传统认为的魏晋玄学来源说提出了质疑,不过由于吉藏用语风格的模糊性,未能对其“本体”的性质作出明确的判定。第四节中对净影慧远著作中出现“本体”字样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对“本体”与如来藏真性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性本体”的真正开端,简要说明了慧远如来藏学与当代一些本体话语的某些相似之处。第三章总结了前文的对分析结果,对“本体”二字逐渐具备哲学性质的过程和机理做了简要叙述,并结合这一结论对以往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尽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