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资源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国际上1994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资源的概念。我国学者于1998年归纳总结了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在社会资源学中明确提出科学技术资源学的命题。地理学研究资源最早以自然资源的分布为主,在人文地理学科体系中则将科学技术资源列为区域和部门发展的条件要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文地理学(主要指经济地理学部分)的研究内容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有学者提出将科学技术资源列为一个产业类型加以研究. 科学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与分布的研究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借鉴技术经济学方法确定科学技术资源资产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具有可度量价值并能够成为重要产业类型的科学技术资源的运动,即技术转移;作为经济地理学新的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资源的世界区域格局的成因及中国科学技术资源的分布。科学技术资源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其价值来源于人类的活劳动中的虚劳动,这种价值通过对社会必要劳动的节约而得以体现。其价值的评估依赖于合理的动力机制,即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空管理机制。科学技术资源资产评估的方法可根据评估的目的、条件和评估对象加以选择。科学技术资源资产化的主要途径是技术产权交易,技术产权交易通过技术市场实现,买方活力、卖方活力、中介方活力和政策的宏观调空是构成技术市场运行机制的四要素。科学技术资源的产业化是指在一定区域的经济背景下,将创新的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关于产业化主要有技术创新集群、增长极、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等理论。构建产业化的政策体系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供给、流动,拉动需求,实现整体优化,其政策体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科学技术资源产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信息收集、分析、综合阶段;人力资源配置、科学试验阶段;中试改进阶段;建线生产、创新提高阶段。每个阶段通过若干个步骤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机制构成科学技术资源产业化的基本机制。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自行投产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和产学研联合模式。 科学技术资源运动形式是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与技术转让、技术引进、技术扩散是一组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技术转移具有双向性,可以由发达区域和部门向不发达的区域和部门转移,反过来也可以。发生技<WP=4>术转移的根本动力是存在技术势差和技术能力势差。技术转移基本结构有技术转移主体、客体和转移行为三个要素组成,方式包括贸易、非贸易、超贸易、超非贸易四种。影响技术转移的区域要素有政府、经济形势、环境和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转移也呈现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形式是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产业研究和开发的全球化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在结构上和国家、地区分布上是不平横的,它给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科学技术资源的分布主要研究研发(R&D)活动的主要指标在区域、时段、行业和学科的分布。科学技术资源构成的要素包括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研发业绩、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学技术信息。从世界和中国两个区域研究科学技术资源的分布。世界科学技术资源的区域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可分为三大区域,即有美国、日本、欧洲联盟、俄罗斯组成的世界科学技术资源中心区域,中国、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新兴区域,以非洲大多数国家为代表的待发展区域。世界科学技术资源区域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是17世纪中叶之前意大利为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18世纪英国兴起;18世纪后半期法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中心;19世纪末德国兴起;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领头羊。支撑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资源区域格局的主导因素是各国和地区的科学技术政策(STP)。中国科学技术资源分布的研究分为两个时段:民国时期和当代中国影响当代中国科学技术资源分布的核心因素是建国后的STP。建国后STP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建国后至1976年;1976年以后。两个时期又可分为五个阶段:奠基阶段,初步形成阶段,严重摧残阶段;恢复调整阶段,改革完善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都对中国科学技术资源的分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综上所述,科学技术资源的资产化和产业化是研究这一产业类型的经济学基础;科学技术资源的运动即技术转移是这一产业类型的基本地理特征;科学技术资源的分布表现的是这一产业类型的区域差异。三方面的研究内容构成了科学技术资源转化过程及分布研究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