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种类的本质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n31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种类是形而上学与科学哲学中最为重要的对象,而且对自然事物进行恰当的分类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种类是自然的,即它是对应于不依赖于人的行为的群聚(grouping)或类聚(ordering)。假定自然种类存在的话,那么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即我们应知道自然种类是否具有本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大致划分为两大派别。本质论者认为自然种类具有本质。自然种类被看作是由共同本质特征来定义的类别,对于成为该类别成员之一的对象而言,本质特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充分的。更确切的是,人们可以把成真的科学定律运用于那些类上。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等。  而反本质论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诉诸于本质,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洛克、梅勒和杜普雷等。他们或者认为自然种类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界定的,或者认为本质论者在解释自然种类时,其本质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无根据的假定罢了。更有甚者认为本质论者把自然种类处理为静态的或不变的,而在生物学中我们看到的种类如物种却是易变和动态的。本文基于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的本质论与反本质论之争分别进行了考察,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以及物种变异思想的普遍接受,关于生物学中的物种是否是自然种类的问题在生物学家和生物哲学家那里产生了重大的争议。物种不再被认为是由众多成员集合而成的自然种类,而被看作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个体。如果说化学元素中的同位素经常会改变,但人们仍然不会否认它不再是一个自然种类。而物种却面临着形态与基因结构上的双重改变,我们很难找到某个生物特征会适合于物种的所有成员,本质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而急需寻求一种可能的辩护路径。
其他文献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展现了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进步观,即科学革命的进步模式。在科学进步中范式的转换被称为“革命”。在库恩看来,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科学发展并非一
先秦儒家思想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思想体系,由春秋末期的孔子所创立,至今已逾2000年之久,通过后世的不断发展、完善,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主流意识
“noema”作为胡塞尔的一个原创的哲学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在现象学运动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先验现象学中,“noema”与现象学的方法论和现象学的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重视现实经验世界,只重视实用性、经验性的生活智慧而没有超越性诉求的。只是中国传统的超越性诉求既不是西方科学规律式的理性、也不是上帝崇拜式的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