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心理健康核心素养,阐释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涵结构与培育路径,是解决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需要。2012年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我国目前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但是,《纲要》的编制依然基于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认识,尚未对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从而影响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科书中的具体落实。近些年,我国学者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心理健康素质主要强调认知、个性、人际和适应性等在内的个体整体心理品质。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涉及帮助人们理解、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信念和能力。首先,本文在阐述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我们将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体经过后天努力和环境及教育的影响而获得的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并由此而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的关键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这些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将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对精神障碍的正确认识、处理或预防”。其次,本研究以国内外三个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在核心素养和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内涵的视角下,尝试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呈现形式方面对三个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科书各有所长。在教学目标方面,我国这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去维持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谐状态;《指南》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需要掌握的能力等,以此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内容方面,我国这两个版本的内容更加侧重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在学生个体特质基础上巩固他们已有的能力;《指南》的内容则更偏重实践。在呈现形式方面,我国这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主题内容更加丰富,每一节课都伴有插图,但是模块标题意义抽象,模块内容结构之间衔接性不佳;《指南》的模块标题意义明确、清晰,但是没有插图体现。最后,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教科书的内容编写,以期为有针对性的培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科书的编制修订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