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辽宁本溪出产的桥头石制作砚台始于明代,因明代出使中国的朝鲜官员有所记载而证实。清代本溪桥头石和产于吉林的松花石统称为松花石,所制砚台皆称为松花石砚,当时在宫廷盛行一时,用于宫廷使用、赏玩和赏赐大臣。民国时期松花石砚因参加西湖博览会而定名辽砚。辽砚的始制地为本溪桥头,桥头的制砚行业历经几度大起大落:清朝灭亡后,原清宫造办处的陈广庆先生因桥头石适合制砚,兴起了桥头的制砚行业,此时桥头产的砚台远销国内外。后来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桥头的砚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及掠走,使桥头制砚业濒临绝境。到了建国后,桥头制砚产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当时本溪政府组建了石材厂,召回了众多制砚艺人,这一时期桥头又得到了大批的外贸和内销订单。但好景不长,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大量砚台、工厂、街道被破坏,又使桥头制砚遭到了重击。直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本溪桥头辽砚的制作才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辽砚发展至今得到众多美术大师的传承,民国时期最重要的传人陈广庆先生将晚清瓷器的艺术风格结合到制砚上,使辽砚的砚种中出现了可用可作摆设的砚。其学生曲广勋先生延续了陈广庆的制砚技法,他在继承前人砚雕技艺的同时,大胆将民间制砚风格与清宫制砚相融汇,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庄重而典雅的制砚风格。两位先生很好的继承了辽砚,使得辽砚在当今仍旧可以存在并得到延续。当代也有许多艺术大师承接了辽砚文化,冯军的紫霞堂、章永军的辽砚厂、王德昌的阿昌制砚等较为闻名。他们真正做到了尊重传统工艺,使辽砚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辽砚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弊端,风格趋同化、销路受阻是目前较为重要的问题。在几次的实地考察和调查中,也得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发展辽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所以不仅需要艺术工匠们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继续拓展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砚品,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帮助,建立平台来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