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BP180与外阴白色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其在外阴白色病变中的研究价值。 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月间于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活检标本25例,按照1987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ulvar Disease,ISSVD)与国际妇科病理学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ynecological Pathologists,ISGYP)共同制定的标准分为硬化性苔藓(LS)10例;鳞状上皮细胞增生(SH)6例;LS合并SH9例。另取因妇产科其他良性疾病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外阴正常组织活检标本15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验各组织标本中BP180的含量。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分析其与病变性质,病程及病人年龄之间的关系。 结果:BP180在各病例组及对照组的组织标本中,免疫组化染色的不同表现:在正常外阴皮肤标本中,BP180染色强阳性,大量棕褐色颗粒主要位于皮肤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胞浆中,表皮其它各层及真皮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在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及外阴硬化性苔藓合并鳞状上皮增生皮肤标本中,BP180呈现弱阳性至阴性表达。BP180的含量,在各组标本中比较:正常组与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正常组与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正常组与LS合并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正常组与病变组BP180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分别将病变组织标本、正常组织标本及全部组织标本分为有皮损组及无皮损组,对两组标本的BP180的含量进行t检验,得出全部3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年龄为界,比较各组之间BP180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病例组各标本中BP180的含量与病程长短呈负相关(P=0.006<0.05)。 结论: 1.BP180的含量在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包括硬化性苔藓、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及硬化性苔藓合并鳞状上皮细胞增生)较正常组织中显著减少,提示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在疾病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有望成为外阴白色病变治疗的靶点。 2.BP180的含量与局部皮肤有无糜烂、瘢痕等皮损无关。 3.BP180的含量与年龄无关。 4.随着病程的进展,外阴白色病变皮肤组织中BP180的含量逐渐减少,提示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免疫反应不断进行,同时效应累积,不断破坏皮肤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从而使得BP180的含量逐渐减少。提示疾病是在不断进展中,而以BP180为主要自身抗原激发的自身免疫反应造成了基底膜带结构的破坏,这将对日后外阴白色病变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有显著的指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