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常使用双极电凝作为止血或电灼组织的工具。根据双极电凝的作用原理,通电后高频电流通过两镊尖之间的组织,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使钳夹的组织凝固变性、脱水皱缩,从而达到止血、热灼的目的。但是,使用双极电凝时热量的扩散也会对电凝区域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热损伤,近年来,电凝热损伤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滴水双极镊是目前神经外科手术普遍使用的电凝镊,电凝调节和滴水系统主要由手术室护士进行管理。术前手术室护士将无菌输液器置于手术台上,输液器一端连接生理盐水输液瓶,另一端连接双极电凝,在手术过程中调节电凝功率及滴速,使生理盐水能够密闭、持续的滴注到电凝区域。在国内虽然滴水双极电凝镊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但关于滴水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较少,缺乏实验依据。手术中滴水温度也未加特殊控制,一般在23-25℃室温下滴注,但目前尚未检索到关于手术室双极电凝滴水温度管理的相关文献。为此,本研究选择大鼠作为实验对象,目的是探讨不同滴注温度对电凝后大脑皮层表面温度及热损伤程度的影响,同时为手术中实现不同电凝目的(止血或电灼)的滴水温度管理提供实验依据及数据支持,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n=8),电凝时对每个实验组的大鼠分别滴注不同温度的生理盐水:A组4—8℃;B组24~27℃;C组37-40℃:D组不滴注生理盐水。建立大鼠电凝损伤模型,即调节电凝输出为“15W”,滴速50ml/h,双极电凝两叶尖间距为1mm,作用时间为3s,间歇5s,间断移行电凝暴露的大脑皮质20次,电凝及间歇时持续滴注相应温度的生理盐水,并用脑棉片于骨窗上方吸去多余的水分。1.监测并记录电凝前和每次电凝后电凝区大脑皮质表面温度。2.以上4组动物模型完成后处死取材,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3.透射电镜下观察脑细胞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4.免疫组化法半定量分析特异性神经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数。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错误!未找到到用源。x±s)表示,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统计学有差异,P<0.01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果1.大脑皮层表面温度测定结果显示,电凝和滴水温度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6.451,P=0.002),电凝前后的温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1.458,P<0.001),不同滴水温度组间的温度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11.593,P<0.001)。2.光镜下观察HE染色,4组电凝区域脑组织均发生病理学改变,出现弧形损伤带,坏死区及水肿区分界明显;A组坏死区细胞减少,水肿区可见细胞核肿胀,胞浆空泡变性,B组病理学改变与C组类似,坏死区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残留的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深染,水肿区有大片粉红色嗜酸性变,胞核肿胀;D组表层组织出现大片空洞,无细胞结构,坏死区下部水肿明显,周边脑组织间质疏松,细胞数量减少。3.电镜观察结果显示,A组可见有髓及无髓细胞结构及细胞器,呈轻、中度肿胀,正常形态脑细胞较多;B组与C组残余有髓神经细胞较多,细胞间隙变大、结构疏松,可见细胞器结构,大量无髓神经细胞消失;D组细胞结构严重破坏,偶见疏松的线粒体等。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A组神经细胞NSE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数较多,A组与C组、D组两两比较(P=0.01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最少,与A组、B组、C组两两比较(al1P<0.001),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温度生理盐水进行滴注,实验大鼠电凝区大脑皮层表面温度不同,低温生理盐水滴注能够降低电凝区大脑皮层表面温度。2.不同温度生理盐水进行滴注,实验大鼠大脑皮层组织细胞损伤程度不同,低温生理盐水滴注能够减轻电凝导致的热损伤。3.相同功率下,常温或高温生理盐水滴注下,大脑皮层表面温度相对较高,电凝区域组织损伤程度较重,适合在彻底电灼肿瘤组织时使用,但在脑功能区、脊髓、脑干等部位进行止血时宜用低温生理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