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砒砂岩是形成于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河流相沉积碎屑的俗称,其土质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较低、水稳定性较差、抗侵蚀能力极低,“无水坚如磐石,有水则松如烂泥,遇风则风化剥蚀”这是对砒砂岩最生动的描述。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四条沟壑(阿大线、活鸡兔、哈拉沟、石圪台)对其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并通过形态学方法研究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解析砒砂岩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机理,为砒砂岩区植被建设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研究区共发现14科,24属,30种被子植物,其中菊科和禾本科的植物种类较多,占总物种数的43.75%。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除HLG样区外,其他各样区均表现为坡顶>沟底>沟坡中,坡顶、沟坡中阴阳面差异不显著。2、为调查砒砂岩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状况,对砒砂岩区土壤土壤理化性质指标进行测定得出:研究区土壤呈强碱性,养分各指标均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养分普查分级的第三-六级标准,属于低养分土壤。对活性测定得出:土壤中酶活性较低,尤其是土壤中磷酸酶的活性较低。3、研究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菌落数:细菌菌落数>放线菌菌落数>真菌菌落数。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细菌菌落数与所测土壤理化性质中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放线菌菌落数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因子无显著相关性。可培养细菌数量与中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4、在研究区共分离到土壤AM真菌6科9属36种AM真菌,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与球囊霉属(Glomus)种类最多,均为9种。孢子密度变化趋势为:ADX、HJT样区均表现出:坡顶>沟坡中、沟底,差异不显著;HLG、SGT样区表现为:坡顶>沟阳坡中>沟底。孢子辛普森指数显示:ADX、HJT沟坡中>坡顶>沟底,其中坡顶阴阳面差异显著,HLG各样点间变化不显著;香浓威纳指数除石圪台阳坡顶外,其他各样区各样点差异不显著。5、研究区土壤AM真菌孢子密度与pH、全碳、全钙、放线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AM真菌丰富度与有效磷、放线菌数量、pH、全碳呈显著负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显著正相关。AM真菌孢子辛普森指数与有效磷、全碳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团聚体粒级0.106 mm<D<0.250 mm呈显著正相关;香农维纳指数与有效磷、速效钾、全氮、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中细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