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叙事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中概念隐喻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a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传统隐喻研究把隐喻视为独立于人类认知的纯粹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角度的概念隐喻理论的蓬勃兴起,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又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现代隐喻研究把隐喻视为人类的思维方式、认知机制与行为模式。隐喻在日常生活与语言中存着普遍性,隐喻是身体体验的结果,在组织人们的思想概念方面起着基础结构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泰斗式人物,一生中共创作了37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叙事长诗和多首抒情诗。其戏剧和十四行诗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亲睐的研究对象。莎士比亚喜欢在作品中运用隐喻。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兴起,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而对于其诗歌中的隐喻研究,有一些关于其十四行诗的隐喻研究,其叙事长诗中的隐喻研究相当较少,更不用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叙事长诗中的隐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研究莎士比亚其中一首叙事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中以两主角为目标域的隐喻。本文在该叙事长诗中分别收集了79个以女主角为目标域的隐喻表达式和69个以男主角为目标域的隐喻表达式,并分别按照它们的源域进行分类,找出其中的概念隐喻。接着本文将描写人物同一特点的概念隐喻归入一个大类,在该叙事长诗中关于女主角的概念隐喻分别从外貌、品德、性格和处境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关于男主角的概念隐喻分别从品德、性格和处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通过分类展示这些概念隐喻是如何刻画两主角的特点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两主角及全诗,及如何反映莎士比亚本人对两主角的看法、态度和一些人文主义思想。该研究发现,该叙事长诗中充满了有创造性、系统的隐喻,隐喻的使用能更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从而读者更好地理解两主角及全诗,以此也证明了莎士比亚是隐喻使用的大师。同时该研究中隐喻的使用反映出莎士比亚对鲁克丽丝的喜爱和同情,对塔昆的厌恶,进一步揭示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念—莎士比亚抨击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和美德。本诗中关于两主角隐喻的源域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并与物理世界的具体经验密切相关,这样能帮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两个陌生的人物角色同时证明该叙事长诗中的隐喻不是任意的,而是源于人体经验与文化。同时该诗中的隐喻反映出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以此证明隐喻能反映特定文化的价值观。所有的这些发现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叙事长诗,有利于我们了解该叙事长诗中隐喻的重要作用,巩固了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些观点。希望该研究对文学学生、英语教师和文学研究者与隐喻研究者有一定帮助。
其他文献
读者反应论,作为“动态对等”的解释被提出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分歧和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读者反应论是否可以被看作一种翻译评价标准?这也是
基于语料库,采用体裁分析和系统功能语法从宏观与微观上对学术写作进行研究一直成为众多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建立学术英语工程英语类语料库,以其中50篇发表文章结论
戴维·威廉森是澳大利亚“新浪潮”戏剧运动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代澳大利亚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迄今为止,他创作了30多部戏剧,10余次获国内国际文学大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创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学术交流已成为现今学者进行思想交换的平台,同时发表高水平论文也成为衡量个人及科研单位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国
位移动词研究从多个角度观察都有重要意义:从句法和语义角度看,动词与相关的句型问题是英汉语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动词语义成分和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是重要的语法课题。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也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虽然生活在十九世纪,但作为一位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短篇小说作家,他对后世作家具有极大的影响。后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85)、《激情》(1987)与《写在身体上》(1992)是英国当代小说家珍妮特·温特森的三部代表作。书中作者不仅质疑了宗教、历史、科学这三种宏大叙事对
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够帮助并促进新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