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传统隐喻研究把隐喻视为独立于人类认知的纯粹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角度的概念隐喻理论的蓬勃兴起,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又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现代隐喻研究把隐喻视为人类的思维方式、认知机制与行为模式。隐喻在日常生活与语言中存着普遍性,隐喻是身体体验的结果,在组织人们的思想概念方面起着基础结构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泰斗式人物,一生中共创作了37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叙事长诗和多首抒情诗。其戏剧和十四行诗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亲睐的研究对象。莎士比亚喜欢在作品中运用隐喻。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兴起,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而对于其诗歌中的隐喻研究,有一些关于其十四行诗的隐喻研究,其叙事长诗中的隐喻研究相当较少,更不用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叙事长诗中的隐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研究莎士比亚其中一首叙事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中以两主角为目标域的隐喻。本文在该叙事长诗中分别收集了79个以女主角为目标域的隐喻表达式和69个以男主角为目标域的隐喻表达式,并分别按照它们的源域进行分类,找出其中的概念隐喻。接着本文将描写人物同一特点的概念隐喻归入一个大类,在该叙事长诗中关于女主角的概念隐喻分别从外貌、品德、性格和处境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关于男主角的概念隐喻分别从品德、性格和处境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通过分类展示这些概念隐喻是如何刻画两主角的特点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两主角及全诗,及如何反映莎士比亚本人对两主角的看法、态度和一些人文主义思想。该研究发现,该叙事长诗中充满了有创造性、系统的隐喻,隐喻的使用能更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从而读者更好地理解两主角及全诗,以此也证明了莎士比亚是隐喻使用的大师。同时该研究中隐喻的使用反映出莎士比亚对鲁克丽丝的喜爱和同情,对塔昆的厌恶,进一步揭示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念—莎士比亚抨击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和美德。本诗中关于两主角隐喻的源域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并与物理世界的具体经验密切相关,这样能帮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两个陌生的人物角色同时证明该叙事长诗中的隐喻不是任意的,而是源于人体经验与文化。同时该诗中的隐喻反映出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以此证明隐喻能反映特定文化的价值观。所有的这些发现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叙事长诗,有利于我们了解该叙事长诗中隐喻的重要作用,巩固了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些观点。希望该研究对文学学生、英语教师和文学研究者与隐喻研究者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