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制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多次变迁。英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曾经或仍然充当着这“两个中心”的角色。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尽管有些学者认为世界工厂并不等同于世界制造中心,但我们认为狭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工厂的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虽然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中国的制造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为主,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达国家控制着核心技术和品牌,处于价值链的高端。通过劳动力比较优势获取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所获得的利润回报是非常微薄的。随着“刘易斯拐点”的日益临近,中国必须实现产业升级,从生产加工的价值链低端向掌握核心技术的价值链高端攀升,从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技术创新中心转变,向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技术创新中心融合的方向努力。本文通过对英、德、美、日四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转换过程的分析,探索“两个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变迁的共同规律,剖析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未能成长为新一代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原因,提出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三阶段后发国家最优技术进步路径假说。认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最优路径是从以技术引进为主的第一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第二阶段,再过渡到以自主开发为主的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最优路径。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美国、英国、日本3个国家1890-1992年的数据和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10个国家1975-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后发国家最优技术进步路径假说。经过实证检验,本文认为中国目前应当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着力点,充分利用技术后发优势,加快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从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应当加速完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培育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追踪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趋势,把握技术范式变革带来的机遇;融合国际研发力量,把握研发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终实现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在中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