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策略的探讨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f285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脑镰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于大脑镰,它们完全被皮层覆盖的一组肿瘤,一般位于纵裂内,可能通过大脑镰生长,往往是双侧的,生长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出现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定位症状时才被发现,积极手术治疗是减少肿瘤复发最主要方式。肿瘤位置深在,术中显露相对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常引起对侧下肢瘫痪、术后癫痫等严重并发症,在安全的前提下全切镰旁脑膜瘤是具有挑战性的。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由同一术者手术治疗的22例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矢状位影像,以人字缝和冠状缝为界将大脑镰脑膜瘤分为3部分,同时根据肿瘤在增强MRI冠状切面的肿瘤情况分为Ⅲ类,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腰大池引流,气管插管全麻,经纵裂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  结果:本组22例患者术前均行腰大池引流,术后无马尾神经损伤,无血肿形成,无脑脊液漏,无椎管内感染,无脑疝形成。本组病例中无一例通过切除大脑内侧面皮质来增加手术显露。8例患者术中短时间使用脑压板轻轻牵开大脑内侧面皮质,14例患者术中结合重力、配合吸引器和双极电凝暴露肿瘤。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标准判定:Ⅰ级切除13例,Ⅱ切除6例,Ⅲ切除3例。手术过程中无大量出血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输血患者。术中发现术前MRI提示18例蛛网膜间隙完整的患者,术中见蛛网膜间隙均清晰、完整,术前评估与术中一致,另外4例在MRI上表现蛛网膜间隙不完整的患者,2例在术中发现蛛网膜间隙完整,2例蛛网膜间隙不清楚。脑膜瘤根据细胞类型、细胞有丝分裂、细胞特性、坏死和浸润性分为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三级。术后病检提示WHOⅠ级脑膜瘤20例,WHOⅡ级脑膜瘤2例,无WHOⅢ级脑膜瘤患者。22例患者术后复查CT(ComputerizedTomography)均未见脑挫裂伤及术野血肿形成,1例术后CT可见水肿,术后新发下肢肌力减退,1月后肌力恢复正常。术后48小时内复查增强MRI均提示全切肿瘤。1例患者头疼症状术后无明显缓解,1例偏瘫卧床患者术后肌力改善,但仍不能生活自理,术后新发癫痫,口服丙戊酸钠癫痫症状控制良好。其余患者头疼、头晕等症状均消失,偏瘫症状消失。术后无感染。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术后无死亡病例。  结论: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术前需要明确诊断,充分术前检查,进行肿瘤分类,详细了解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功能区的关系。术前常规行腰大池引流,引流脑脊液后脑组织自然回缩,结合脑组织重力作用的利用,可减少脑组织的牵拉而很好的暴露肿瘤。术中直视下、精细操作,注意引流桥静脉和胼周动脉、胼缘动脉的保护,尽量减少手术引起的血管和皮层的损伤,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最大程度切除肿瘤降低肿瘤复发率,随着显微技术的提高,是可以实现的。术后患者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注意患者的随访、复查,对于未能做到肿瘤彻底切除的患者,建议术后尽早行伽马刀治疗。
其他文献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以脂质异常聚积动脉管壁为典型特征的病理学表现,其引发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正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其中内皮功能障碍(ED)被认为是AS形成发展
目的:探究穗花杉双黄酮对破骨细胞(OCs)生成及骨溶解的抑制效果及可能的信号机制。方法:1、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假膜破骨细胞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初次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患者关节囊周围滑膜细胞因子(TNF-α/TRAF-6)的表达。(2)TRAP染色观察初次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患者关节囊周围破骨细胞生成的情况。2.1、AMF对破骨细胞生成及功能的影响(1)CCK-8实验:AMF对B
1 临床病例患者男,52岁,因外伤致左髌骨骨折,择期行"左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该患者有饮酒史30余年,逐渐成瘾,近10年嗜酒,每日饮酒至少3次,每次饮酒量在半斤白酒以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