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怖活动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及时地公开暴恐信息,不但能够让民众在第一时间获得安全感,同时也是我们媒体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表现。西方媒体在暴恐信息的报道方面比较具有丰富经验,在新闻叙述上也带有一定的特点。但是由于我国暴恐信息可能掺杂着民族问题于其中,这造成了我国与外国暴恐报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本文基于西方暴恐信息报道的文本分析上,用叙事学的视角研究我国2014-2017年暴恐新闻的叙事特征。首先,本文理清了新闻与叙事的关系,新闻不仅是一种叙事的存在,也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同时,新闻区别于一般的叙事,更具有时效性与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文章用内容分析法探析我国近四年来的暴恐信息发布情况;用文本分析法分析国外媒体对其本国及我国暴恐新闻报道的特点。其次,基于叙事学的立场,从新闻叙事视角和新闻叙述结构两个维度探析我国暴恐新闻报道的叙事特点。新闻叙事视角上,第一视角“我”更有感召力,第二视角“你”更具对话性,第三视角“他”能带来全局感。新闻叙述结构上,顺序叙事有利于理清脉络,倒叙对于重点信息的前置,预叙对于事件气氛的渲染。不过,遗憾的是,我国暴恐新闻的传播出现了“传播反应滞后”和对报道不到位、不全面的问题,表现出语句简洁直白,没有过多描述过程以及来源,使得公众无法得知具体的事情发生经过,而容易造成滋生谣言和引起社会恐慌等问题,这也使得西方媒体有机可乘,发布不利于中国形象的虚假报道。针对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暴恐事件报道的“双重标准”、“伪平衡准则”等不恰当的、被误解的新闻报道,我国媒体更加应该站出来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并正确引导公众辨明真相,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媒体应该放宽报道视野、明确报道主体,学会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在报道中倡导媒体自律,在叙事时丰富叙事内涵、培养叙事技巧,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