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差异的研究发起于19世纪末,到了20世纪60年代,认知发展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产生使得性别角色研究取得较大进展。1964年,Rossi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1974年Bem以两性气质分属于两个不同维度的理论基础编制了Bem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em SexRole Inventory),并以此开始对双性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个体摆脱了传统性别角色规范的束缚,突破了社会的刻板印象定下的框子,对各种社会情境的适应极具弹性,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和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平衡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也使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完善。但国外后期研究认为,男性化比双性化更健康,社会适应更好,这就引起了一些争议。同时,已有研究大多针对大学生群体,实际上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已基本稳定,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如果在高中阶段就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性,就能减少他们进入大学后的适应问题。所以本研究在五所高中抽取了348名学生作为被试,选用卢勤、苏彦捷修订的BSRI性别角色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以及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进行施测。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调查高中生群体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情况;其次,比较双性化个体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个体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考证双性化个体是否具有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比较双性化个体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个体在社会适应各分量表和因子上的差异,验证双性化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第四,探究对于双性化个体而言,其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受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是:(1)在全体学生中,双性化个体占36.8%,男性化占14.4%,女性化占16.1%,未分化占32.8%。(2)双性化个体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个体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不存在年级和学校的显著性差异。(3)双性化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社会适应性的四个分量表,即心理优势,心理能量,人际适应及心理弹性上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双性化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在社会适应性的14个因子上也都有显著性差异。得分说明双性化个体的社会适应性最好。双性化个体在人际适应分量表上有年级和学校差异,在心理弹性分量表上有学校差异。(4)在双性化个体内部,男性气质分与人际敏感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对人际敏感和精神病性的预测主要来自于男性化气质分。对心理优势和心理能量的预测主要来自男性化气质分;男性气质分对自信心、自主性、能力、挑战、灵活、乐观的预测力很大;女性气质分对活力、社会接纳的预测力很强。结合数据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还选取了数名学生做深入访谈,了解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分析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肯定程度,面对困难是的应对方式,情绪调节手段,遭受挫折后的心理状态等等。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倡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提出了家长、学生本人和学校不同侧面的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