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发性髁突吸收是一种原因不明、渐进性的髁突骨吸收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及病因均不明确。患者常常表现为骨性Ⅱ类错合、下颌渐进性后缩,具有较高的合平面角及下颌平面角,可同时伴有前牙开合及后牙早接触等[1-5]。髁突为下颌骨重要的发育中心,与错合畸形的形成关系密切,而髁突的骨质吸收及其伴随的咬合改变又会进一步加速髁突的改建。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特发性髁突吸收的实验研究多集中于病因及治疗方面,而对于特发性髁突吸收的髁突形态学的研究多为二维方向上的研究。因此本研究运用CBCT及三维重建测量软件对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髁突骨性结构进行测量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实验一特发性髁突吸收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分析,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检索2016年11月以前的文献,数据库为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中外文数据,中文检索词为特发性髁突吸收、进行性髁突吸收、侵袭性髁突吸收、原发性髁突吸收、髁突萎缩,英文检索词为“idiopathic AND condylar AND resorption”、“progressive AND condylar AND resorption”、“aggressive AND condylar AND resorption”、“idiopathic AND condylysis”、“idiopathic AND condylar AND atrophy”,然后利用NoteExpress软件对文献进行筛选,通过阅读文献的摘要及全文,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131例ICR患者,其中84例来自美国、33例来自荷兰、10例来自法国、4例来自英国,另外Wolford protocol治疗14例、正颌手术治疗12例、髁突切除及肋软骨瓣置换术治疗23例、合板及正畸治疗13例、下颌骨双侧矢状向骨劈开术20例、下颌骨截骨术治疗5例、双侧基部截骨术治疗4例、上颌骨截骨术治疗1例、异质性关节置换术治疗36例,其中正颌手术及下颌骨双侧矢状向骨劈开术治疗患者出现复发。结论:本实验由于纳入文献数量较少且均为病例研究,存在偏倚的可能性,并有多种局限性,故本系统评价并不能为ICR的治疗提供充足的证据,但是却给未来ICR的临床研究指明了道路。未来有必要进行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ICR的非手术疗法应受到关注,手术治疗的时机问题应该进一步研究,且采用BSSO治疗ICR须谨慎。实验二特发性髁突吸收的二维影像学研究目的:探讨ICR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分析ICR患者的骨面型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26例ICR患者及26例无任何关节疾患的安氏I类、骨性I类健康志愿者,对ICR患者的年龄、性别、单双侧发病、关节症状及咬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且对两组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ICR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ICR组好发年龄为12~18岁,其中,女性约占73﹪,双侧发病者约占65﹪,无严重的关节症状患者约占7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CR组SNB角变小,ANB角、OP-SN角、GoGn-SN角变大,前面高增加,后面高降低,ODI值变小。结论:ICR有一定的临床发病特点,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多为双侧发病,且多无严重的关节症状。ICR患者具有特征性的骨面型,常表现为骨性Ⅱ类错合,下颌后缩,具有高的合平面角及下颌平面角,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后面高降低,前面高增加,有开合倾向。实验三特发性髁突吸收的CBCT影像学研究目的:利用CBCT影像技术对ICR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进行三维测量研究,探讨ICR患者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形态学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纳入ICR组及正常对照组各26例,利用Mimics17.0软件对其CBCT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比较两组髁突的大小形态、关节窝形态及关节间隙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CR组髁突体积、表面积变小,髁突的前后径、内外径变短,髁突高度降低,髁突轴面倾斜角及关节结节的倾斜角变小,髁突矢状面倾斜角变大,关节上间隙减小。结论:ICR患者髁突相比正常髁突,表现出三维方向上的形态及空间位置的改变,可用来评估ICR的进展、疗效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