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ao198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界对主体间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体间性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主体间性视角的出现不仅为更好地解决主体性的不足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同时也促进了各个翻译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本论文以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均应被视为翻译研究的主体,并且翻译中的各个主体之间是平等、理解和交流对话的关系。本文将主体间性的理论应用于老舍的戏剧《茶馆》这一具体实例中,试图探讨在戏剧的实际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回顾了哲学范畴下的主体及主体间性概念,并且提出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对主体间性概念的阐释。交往行为理论提倡“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交往,由主体与客体间的从属或征服关系向多主体之间的话语交往关系转变。哈贝马斯主张主体间性必须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有效地沟通。文章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分类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翻译主体以便更好地研究翻译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通过戏剧及其语言特点,对戏剧的文学性及戏剧翻译研究做了简要的阐述,同时还介绍了老舍的著名作品《茶馆》及其两位译者。最后,文章的主体部分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老舍的《茶馆》及其两个英文译本的翻译中,通过原文作者、两位译者以及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流,探讨主体间性理论在该戏剧的两个英文译本中的具体应用及其表现。结论部分强调翻译中的各个主体均处于平等的地位,本文作者主张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为我们呈现出更好的译本。译本可以被视为是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三个主体之间交流的产物。主体间性理论可以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厚实的哲学基础和新的研究视角。
其他文献
目的 对黄连解毒汤的组分进行组合,探索不同药物组合的中药水提液在1万分子量的PS膜分离过程中的微观表现,方法测定膜分离前后各组合药物水提液的pH、电导率、浊度、黏度等指标
为做好下半年乃至明年的外贸工作,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便利化,改善营商环境,为外贸企业减负助力,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并围绕“改善
自1989年、1995年全国两次大规模专硕治理“小金库”行动后,2009年我国又开提了第三次大规摸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说明小金库危害之大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如何尽快建立
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