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南方晚石炭世海域广大,普遍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黔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地区。该区碳酸盐台地浅水非常适宜生物生存,特别是底栖生物大量繁盛,生物造岩作用十分强烈。工作区晚石炭世地层发育较典型的生物泥丘,是开展生物灰泥丘研究的良好场所。本文对生物礁发育的地层开展了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详细分析了产礁地层中蜒等生物群特征,通过对比研究,确定本区生物灰泥丘的产出层位为上石炭统上部地层,即马平组下部地层。黔南晚石炭世各种类型生物礁都发育在碳酸盐台地边缘,受台地边缘环境频繁变化的影响,不同类型生物礁发生明显的造礁群落取代,不同造礁群落建造不同的礁体。在台地边缘的不同环境,各种造礁生物也建造了不同礁体,尤其灰泥丘这一特殊生物礁更加特别。黔南晚石炭世地层中,蓝细菌是另一种重要的粘结生物,其作用方式有三种:粘结作用、粘结覆盖作用和缠结包绕作用,在工作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泥丘。生物灰泥丘在黔南地区分布较为广泛,尤其在路马寨较集中分布。根据其发育规模,作者将黔南生物灰泥丘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大型泥丘、中型泥丘、小型泥丘。其特征如下:1组构特征外貌均呈穹形隆起,丘核均为泥晶灰岩,不显层理,均呈块状,且藻丝发育,偶见团块状粒状体(推测为藻颗粒)。丘顶与丘核无明显差异。丘两翼均为生物碎屑灰岩,主要为蜒碎屑灰岩。野外露头和显微镜下观察均可见晶洞,孔内为亮晶方解石充填。2岩石构成主要为泥晶灰岩及少量藻凝块岩,但骨骸颗粒较低而泥晶基质含量较高,表明为较深水的,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沉积环境。3古生物化石及其古生态同层位的滩相沉积富含多种生物,腕足类、蜒类、非蜒有孔虫、海百合、苔藓虫以及珊瑚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灰泥丘的生物丰度很低且种属单调。偶见单体珊瑚化石,薄片中见少量海百合、有孔虫以及蜒类化石。但在灰泥丘中发现大量的藻丝,是蓝细菌存在的遗迹。灰泥丘夹于灰色—灰黑色含化石丰富的灰岩之中。经过观察以及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把工作区灰泥丘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基底的建立(发育期)、丘核的建立(繁盛期)、丘顶的建立(衰退期)对于生物灰泥丘建造的影响有很多因素:1海侵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海侵速率与灰泥丘的增长速率是在大致相当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海水深度较小的条件下,当海侵速率略大于或等于灰泥丘的增长速率时,灰泥丘的生长空间大,以垂向加积为主,发育灰泥丘丘核;当海侵速率小于灰泥丘的增长速率时,灰泥丘由垂向加积生长转为侧向退积生长。在海水深度较大的情况下,当海侵速率小于或等于灰泥丘的增长速率时,利于菌、藻类等微生物繁殖,发育灰泥丘丘核;当海侵速率大于灰泥丘的增长速率时,海水深度变为不利于菌、藻类等微生物繁殖。灰泥丘的增长受到限制,泥晶凝块间被层纹状、网状泥灰质、灰泥质所分隔;当海平面波动适合于菌、藻类微生物繁殖时,便又开始发育泥丘丘核。2海水深度和阳光照射的影响在研究区发现,灰泥丘无明显的障积作用,丘两翼无明显差异,且灰泥颗粒细小,主要为泥晶灰岩和微晶灰岩,骨骸颗粒和非骨骸颗粒少,证明研究区灰泥丘的生存水动力条件较弱。灰泥丘内生物量极少,且种属单一,个体小。证明灰泥丘发育的水深不适合珊瑚等需要光照和大量养料的生物生存发展。根据以上分析,证明研究区灰泥丘的发育环境应为较深水的水动力条件较弱的透光沉积环境。当水深,水动力条件适合造丘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时候,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并且分泌粘液粘结水体中的钙质及生物碎屑。随着海平面的抬升,水动力条件的加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阻,灰泥丘的建造速度减慢。当海平面再度升高,水动力条件再度加强,造丘微生物停止生长,灰泥丘生长终结。3水温的影响许多学者都认为灰泥丘是通过微生物造岩作用而形成的,而且,在现代湖泊中发现了由蓝细菌的生命活动所形成的灰泥沉积物及灰泥丘。灰泥丘的形成被认为是从生物薄膜触发碳酸钙沉淀开始的。蓝细菌的适宜生存的温度为较温暖的环境。随着温度的降低,蓝细菌的代谢速率降低,致使蓝细菌分泌的粘液减少,使灰泥丘的生长速率减慢。当温度降低到某个临界值时,蓝细菌代谢停止,进而灰泥丘生长停止。这种蓝细菌的遗迹在工作区的灰泥丘中也有所发现(充当造丘生物),因此海水水温也是控制灰泥丘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灰泥丘的建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在适合其生长发育的环境中它才能生长发育至繁盛。通过与世界Waulsortian丘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黔南地区所发育的灰泥丘与Waulsortian丘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确定黔南地区所发育的灰泥丘并非Waulsortian相,是石炭纪特殊的灰泥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