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2007年春、秋两季北黄海的生态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昼夜连续观测站L02站(C507)的浮游动物垂直分布和昼夜垂直移动进行了研究;采用大型多元统计软件对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对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调查海区浮游桡足类分类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将有助于与以往历史资料的比较,从而全面了解北黄海浮游动物的现状,分析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为北黄海浮游动物的长期变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并对了解北黄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渔业资源动态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渔业资源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春、秋两航次共鉴定各类浮游动物80种、浮游幼虫26类,合计种类数为106个。其中,秋季浮游动物70种,一种类数多于春季(46种)。两个季节浮游动物中以桡足类种数最多;其它种类数较多的类群依次是水母类、糠虾类。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明显,春季以中华哲水蚤占主导地位,秋季以强壮箭虫占主导地位;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为两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种。春季浮游动物丰度明显高于秋季,而秋季浮游动物分布较春季均匀。春季航次,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816.9 ind/m3,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近岸水域,而在调查海域中央和东部水域丰度值比较低;秋季航次,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355.2 ind/m3,丰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东部近岸水域,另外在A4断面水域也有一个高值区。春季航次大中型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700.7mg/m3,调查海区东部海域生物量出现高值区,其次是山东半岛近岸海域、辽宁半岛近岸海域,而在中部水域生物量则出现低值区;秋季航次各站位大中型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71.8mg/m3,生物量的高值区位于山东半岛近岸水域,在调查海区其余大部分水域分布较为均匀。昼夜连续观测站(L02站)调查资料显示,春、秋季各水层的浮游动物丰度垂直分布比较均匀。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移动不显著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是一些较大的浮游动物,后者则是一些较小的浮游动物。另外,后者还可大致分成上层分布,中、下层分布两种类型。春季北黄海浮游动物可以划分为4个集群,秋季可划分为3个集群。集群Ⅰ:辽宁南岸低盐集群,该集群所处纬度最高,且受鸭绿江口冲淡水的影响,具有低温低盐的特性。春季对该集群贡献度较高的种为:中华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强壮箭虫;秋季对该集群贡献度较高的种为:强壮箭虫、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集群Ⅱ:山东半岛近岸低盐集群,该集群受到渤海流入的低盐水的影响,春季对该集群贡献度较高的种有:腹针胸刺水蚤、异体住囊虫、克氏纺锤水蚤、中华哲水蚤;秋季对该集群贡献度较高的种有:强壮箭虫、小拟哲水蚤、球形侧腕水母。群落Ⅲ:北黄海中部低温高盐集群,其盐度最高,中部水域被冷水团控制,春季对该集群贡献度较高的种有:中华哲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克氏纺锤水蚤;秋季对该集群贡献度较高的种有:强壮箭虫,中华哲水蚤,长尾住囊虫,小齿海樽。集群Ⅳ:北黄海东南部外海集群,该集群仅在春季出现,集群贡献度较高的种有:中华哲水蚤,梭形纽鳃樽,强壮箭虫,羽长腹剑水蚤。春季,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均匀度为0.5,丰富度为4.7,它们均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趋势;秋季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0,均匀度为0.5,丰富度3.4,呈现出山东半岛北部海区和调查海区的东部海区高,辽东半岛近岸和中部海区低的趋势。根据系统整理的北黄海浮游桡足类总名录可以看出,北黄海桡足类主要隶属于4目、14科、44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等级差异变异指数(A+)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82.2和334.4;调查期间4个航次浮游桡足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均高于北黄海总体桡足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分类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秋季略高于春季,夏季最低;分类差异指数(△*)秋季最高,冬季次之,春季最低;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夏、春季高于秋、冬季;各调查站位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分布不均匀,这与黄海暖流以及黄海冷水团的存在有关;4个航次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值均落在北黄海总体桡足类的95%置信漏斗曲线内,因此判断北黄海浮游桡足类群落稳定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