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带倾向性心理的准备状态,是人们对特定的对象所持的一种稳定的评价和反应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会影响个人对他人及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从而影响到其采取不同的行为。态度还可能影响个体的学习、工作效率,帮助其做出选择等。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以及在学习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行为选择的决定因素,它能决定学习者是否愿意进行学习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实践逐步积累形成并通过学习者个体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探索分析当代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能够将教育学、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本研究以云南大学大一、大二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云南大学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学习态度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及行为倾向的三方面,可以较深入、全面地了解了云南大学学生的学习态度。本研究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教育访谈、教育观察及个案研究为辅的方法,对云南大学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工具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关于高校“思政课”学习态度问题调查研究的访谈提纲》及《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云南大学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的个案研究,进而管窥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态度的总体状况,并考察大学生学习态度的性别、专业差异,对影响大学生学习“思政课”态度的因素进行归因分析,转而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讨转变当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态度的有效方法,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经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于学习“思政课”的认知水平状况表现在:首先,许多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不端正,没有较明确且正确的学习目的,从而导致了被动地学习。其次,学生不能正确认知高校开设“思政课”的重要性。再次,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课程的设置、课程评价方式、课程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认知状况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学生对于自身、教师、教材、课程等方面都持较消极的态度,且这种认知水平状况存在性别和专业的差异。(2)大学生对于学习“思政课”的情感体验状况表现在:首先,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较低。其次,学生对于所经历过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效果及课程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较低,且这些情感体验存在性别和专业的差异。(3)大学生对于学习“思政课”的行为倾向状况表现在:首先是关于教材,许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过;其次是关于课堂活动,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旷过课,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的行为都表现得比较被动;最后是关于课程,部分学生课外时会关心时事政治、阅读相关报刊杂志等,且这些行为倾向存在性别和专业的差异。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教师、课程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大学生普遍对“思政课”缺乏浓厚兴趣,对学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2)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有待改善,课堂管理应得到教材内容抽象重视;(3)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取向上存在弊端;(4)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结合得出的研究结果,经讨论分析后,本研究提出了针对转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态度,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和对策,具体如下:(1)深入理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改善“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3)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4)规范高校“思政课”的考核制度;(5)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