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基·切斯特顿(1874-1936)是英国20世纪初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他涉猎的文学类型十分广泛,无论在诗歌、小说、戏剧、评论,还是在传记、杂文、特写方面,均有大量杰作,是个名副其实的多栖和多产作家。不过,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最大成就,还是己被列入西方古典式侦探小说经典的《布朗神父探案集》。这部探案集自1911年陆续问世后,即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各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种种客观原因,这部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并未引起国内外评论界太大的关注。笔者从图书馆和网上进行了仔细的搜索,未能找到相关方面的研究专著,只发现一些零星的评论性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集中于与同类侦探小说的比较以及对作品中所蕴含的具体宗教教义的诠释。笔者认为,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切斯特顿始终对宗教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宗教一直是他生活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并经常成为他作品的主题。因此探究这部作品集中的宗教主题显得十分有意义。
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意大利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关于理性、人性及原罪的理论,分三章来系统地讨论这部文学作品的宗教主题。
第一章主要论述切斯特顿对天主教以及天主教以外其他信仰的态度。作为天主教信仰卫士,吉·基·切斯特顿总是不遗余力地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为自己的神学思想辩护。他的文学作品中无不透露出对神学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在这部探案集中,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对话的设计和人物的塑造,切斯特顿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的肯定以及对其他宗教、哲学信仰的批判与否定。
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切斯特顿的善恶观在《布朗神父探案集》中的体现。切斯特顿对善、恶的理解深受罗马天主教会“天使博士”托马斯·阿奎那的影响。在善恶问题上,他们既不赞同一元论也不支持二元论,而是走了一条温和的路线,即认为善是绝对的实体,而恶只是善的缺失。因此,虽然切斯特顿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他的探案集中却没有绝对的善人、恶人之分。在认清了恶的本质之后,切斯特顿又进一步探讨了恶的本源问题。在他看来,恶源于内心,所以我们每个人即要时刻警惕自己心中的恶,也要勇于宽恕别人的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切斯特顿笔下的布朗神父才能迅速破解谜案并在破案后成功挽救罪犯堕落的灵魂。第三章则分析了切斯特顿对原罪和救赎的理解。在天主教的诸多教义中,对切斯特顿影响最大的一个便是原罪观。天主教的原罪观贯穿了《布朗神父探案集》的始终,是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和人物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然而切斯特顿并不仅仅想要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人生而有罪,而是力图通过对人物犯罪动因的探究来找出人类堕落的原因,并为人类指明该如何去除自己的罪恶。在切斯特顿看来,上帝赋予人类自由意志,是人类滥用自由意志导致了自己最终的堕落,然而仁慈的上帝又给了人类第二次机会。因此,切斯特顿认为只要真诚地向上帝忏悔,人们就能除去自己的罪恶,重获新生。
在从这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之后,笔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吉·基·切斯特顿的《布朗神父探案集》绝非那种简单的以破案解谜为主要目的的消遣性故事,而是有着深刻道德内涵和宗教寓意的启示性小说。透过这部启示性小说的种种推理和对堕落灵魂的暴露及拯救,读者看到的是吉·基·切斯特顿毕生矢志不渝地信奉的教义:世人都犯了罪,本都要受到神的审判,灭亡在永远的刑罚里。而耶稣替罪人死,使一切相信他的人的过犯得以涂抹,罪过得到赦免,不再灭亡反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