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汇储备不仅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它也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外汇储备在国家金融制度中起着“缓冲器”的作用,能够调节国际收支、保持汇率稳定、维护本币国际信誉、增强抗风险波动能力。20世纪90年代后,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外汇储备存量以及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较高水平。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全球外汇储备达到109360亿美元,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60%以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势态一直为学术界关注,尤其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速出现明显变化,增长率出现爆发式增长。学术界对此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也有了许多解释。其中一个重要观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频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各国预防性动机增强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原因。直观上看,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爆发式增长主要集中在金融危机之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预防性动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世界引擎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分析其外汇储备的增长趋势及原因,进而找出其背后深层次的持有动因变化。本文主要利用外汇储备持有动机理论考察了亚洲发展中各国的外汇储备持有的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在此基础上建立预防性动机的分析框架,分析了预防性动机持有储备行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变化。本文还借鉴PPP理论,引入汇率偏离度变量用以考察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新重商主义动机。通过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哈萨克斯坦等10国1995年至201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我们发现在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持有动因中,交易性动机始终存在,且与外汇储备有正向关系。预防性动机对外汇储备有重要影响,且现代预防性动机理论占据主导作用,出口收入波动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与外汇储备的联系并不明显。在庞大人口带来的沉重就业压力下,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确实存一定新重商主义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