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T-27(α,trp-,ura-)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选育出一株耐盐突变株T-27-12,并对该突变株进行了遗传特性的初步研究。然后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出一株耐盐产酯酵母应用于酱油的小型酿造试验。 以酿酒酵母T-27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和氯化锂复合诱变,得到一株耐盐突变株T-27-12,其耐盐度为16%,比出发菌株提高了60%。分别对耐盐突变株T-27-12的耐盐性产生原因、耐盐突变株的遗传决定子和耐盐基因的显隐性进行了分析和测定。试验表明,耐盐突变株的耐盐特性是由基因突变所产生,并初步确定突变株的耐盐性受核基因控制,且为显性基因控制。 对产酯酵母W的生孢条件进行了研究,最终选定培养基E(E:醋酸钠0.82%,氯化钾0.18%,葡萄糖0.1%,硫酸镁0.02%,琼脂2%,pH=6.0),采用此生孢培养基生孢最好。 对亲株耐盐酵母T-27-12和产酯酵母单倍体WS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和融合条件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确定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为:在30℃条件下经β-巯基乙醇预处理,采用Zymolyase酶混合液,对T-27-12菌株最佳的酶浓度为1.5%,酶解时间为60min,产酯酵母WS菌株最佳酶浓度为2%,酶解时间为90min。最佳融合条件:35%的促融剂PEG中添加1.2g/L的CaCl2促融,在30℃条件下,耐盐亲株原生质体与经灭活的产酯酵母原生质体等量恒温融合1h,融合率达到2.76×10-6。通过测定亲株耐盐酵母T-27-12和产酯酵母WS和融合株耐盐产酯酵母TW-6细胞体积和DNA含量等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融合子是经过两亲株原生质体融合并发生遗传物质重组的菌株。 对融合子进行酱油发酵试验,采用高盐稀态20d速酿工艺,添加本论文获得的耐盐产酯酵母TW-6与亲株产酯酵母相比较,酱油中的总酯含量和其主体香气成分乙酸乙酯、4-乙基愈疮木酚的含量没有较大变化;与一般生产上采用的球拟酵母相比较,酱油中的总酯含量有一定提高,总酯从0.34g/100mL提高到了0.46g/100mL。从对产物色谱结果来看,乙酸乙酯的含量也由20.46mg/L提高到28.26mg/L。4-乙基愈疮木酚由2.30mg/L提高到2.86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