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开始,课外活动作为小学生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优良品德的树立等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前人对于小学生课外活动研究的基础上,将兰州市Z小学作为特定的“文本”研究对象,诉诸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尔·诺丁斯的关怀伦理理论,交往理论等相关理论,去诠释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应然之思。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小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进行观察、白描、体验和分析。发现小学生课外活动中单一的活动目的,忽视了学生关怀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未经整合的、纷繁芜杂的活动内容,徒增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压缩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另外,一成不变的课外活动的开展环境,容易造成学生对于关怀的感知不够敏锐;最后,相对单一的终结性的活动评价机制,无法及时捕捉到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关怀行为,无法及时引导学生对于关怀的感知,进而阻碍了学生关怀素养的培养。关怀品质不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后天的教育和引导、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对一个人关怀素养的养成和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学校、家庭出发,提出了小学生课外活动中融入关怀的具体对策。如首先关注在社会大环境下,关怀氛围的营造;其次在学校环境中,注重教师关怀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再次家庭教育中,加强家长对于孩子关怀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最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生关怀教育的培养中,注意关怀方式的调整,以促使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关怀教育的长期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