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哲学思想在中国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y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斯特·马赫是奥地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家、科学史家、心理学家以及生理学家,他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推进,实证哲学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的哲学思潮。马赫哲学作为实证哲学的一种,也在此时开始传入中国。在这一时期,以留洋学者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对马赫哲学思想展开了译介及研究,尤其是通过新文化运动、科玄论战等推动了马赫哲学思想的深入发展。20世纪30年代,自列宁的《唯批》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学界对马赫及其哲学的批判很快受到了列宁论断的影响,但是这基本上仍是属于学术批判的范围。然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国内外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马赫哲学开始受到严厉的非学术性批判,“马赫主义”哲学一时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才得以重新评价马赫及其哲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并取得许多卓有成效的成绩。   本文主要以时间为纵坐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与梳理,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对马赫哲学思想的评介与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从而较为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学者对马赫哲学思想的了解、认识及研究概况,力求呈现出马赫哲学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基本脉络,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   第一,针对前人关于“马赫在中国”过于笼统或者疏于关注的不足,本文以较详实的史料为基础,对马赫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作了较为详细的历史性回顾。这对于相关研究课题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第二,在历史性回顾的基础上,对马赫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由于国人对马赫哲学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个人因素、政治因素的影响,马赫哲学在中国曾受到极为不公正的对待。该研究不但丰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案例,而且对于我国科学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在讨论部分,运用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马赫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行分析,指出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建立并遵循科学合理的科学评价机制,防止个人及社会因素对科学知识评价的干扰和侵害,避免科学发展受到压制等后果。
其他文献
很多哲学家都对自明性进行过深刻的探讨,自明性不仅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进程中有明确的显现,而且作为知识的绝对起点和最高标准被广泛应用。近代以来,笛卡尔认为内知觉具有自明性
心灵理论问题,是历史上众多哲学家、神学家争论已久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围绕这一问题的思考形成了许多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奥尔德里奇(Virgil C.Aldrich,1903-1998)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提出审美经验客观论,认为审美经验的客观性是指观察事物的客观方式,而不是思考和解释事物的客观方式,对此他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