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陷入困境。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基于微观的、结构性的视角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并对经济现实提出一系列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的见解和主张,很值得借鉴。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进行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的探讨,未免显得有些老化背时。而少数采用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分析我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则或是泛泛而谈,不够深入,或是直接套用传统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而不顾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特殊经济体制,也未能形成真正令人信服的理论解说。本文尝试将传统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构建中国情境下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并采用该理论框架分析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以期形成一个新的分析中国经济现实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并获得有益的政策启示。首先,对奥地利学派商业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对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进行详细的内容阐释,并对该理论受到的质疑作出分析评述。将传统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完整地展现出来,为后面构建中国情境下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做理论铺垫。其次,对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进行介绍,并尝试构建中国情境下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框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信用扩张是通过利率机制向实体经济部门进行传导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化程度越高、生产越迂回的行业对利率变动越敏感。当信用膨胀时,新增货币会通过利率机制流向这些行业,这些行业优先获得资本进行扩大生产。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是以信贷渠道为主、利率渠道为辅。货币流向受到信贷偏好和利率机制的双重影响。在双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当局注入的货币流向特定行业或部门。资本错配造成生产的时间结构扭曲,市场不能够实现跨时期和跨部门的协调。一旦货币扩张受限,信贷收紧,市场利率回升,那么由资本错配形成的不当投资就会开始出清,进而经济走入困境。以上就是中国情境下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的基本逻辑。然后,本文以中国情境下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债务结构失衡,国企杠杆率高企;第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第三,房地产泡沫对其他经济部门挤出效应明显。根据中国情境下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源于信用扩张,货币通过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不均匀地流向各经济部门。银行在信贷分配中具有信贷偏好,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房地产行业等经济主体或部门更容易获取信贷资源。另外,我国国企集中分布于建筑装饰、采掘、公用事业、交通运输、钢铁、化工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又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同时,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属于高迂回性行业。房地产行业同样是既受银行信贷偏好又属于高迂回性的行业。因此,国企杠杆率高企、产能过剩及房地产泡沫等现象的出现,都是货币扩张通过信贷和利率渠道造成的结果,都根源于信用扩张。最后,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第一,中国情境下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对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具有解释力;第二,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根源于信用扩张和体制性痼疾。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中国情境下的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的视角,提供了政策启示:第一,保持货币总量稳定;第二,减少政府干预,优化信贷结构;第三,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第四,尊重企业家精神,坚持市场化去产能与国企改革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