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的理解与信息的共享是信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论文主要研究信息主动服务与信息的共享技术,并针对在传输与主动服务中的信息理解---统一内容定位(UCL)技术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课题在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完成,其工程应用背景是国家信息网格。论文首先阐述了目前信息共享技术存在的障碍,研究了网络信息的特征,分析了目前三种重要信息共享技术:万维网技术、数据广播技术和网格技术的技术现状。分析了物质、能量与信息共享的特点,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信息共享的理论架构。建立了信息共享网络的模型,研究了信息共享网络的基本特征,建立了网络信息理解的层次结构,构建了具有内容理解的信息服务系统基本框架。比较完整的描述了大规模并播技术,阐述了在大规模并播技术中的总带、子带、元带、路、群、复用等基本概念,研究了并播技术的层次结构,建立了两级复用模型,设计了基于二维循环FIFO的多路复用与轮播控制机制。在局域网和DVB-C网络进行了大规模并播技术的二级复用传输实验,验证了两级复用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论文重点研究了在信息主动服务中的关键技术—信息的标引技术。建立了信源空间和信源空间的内容分类模型。定义了内容分类空间的UCL向量,为UCL的规范设计建立了理论体系。较完整的建立了数据广播中的UCL标引、映射、传输、解析、数据流控制机制,提出了用户兴趣图谱和基于UCL的用户模型建立方法,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媒体结构和本体结构,提出了基于媒体结构和本体结构的语义地图概念,建立了基于媒体结构的用户兴趣图谱方法,提出了由基于媒体结构的用户兴趣图谱到本体结构的用户兴趣图谱之间的转换方法。分析了语义互连网与UCL技术的关联与区别。研究了UCL的规范化问题,依据IEEE 1484规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DLTS框架建议提出了〈高等教育资源元数据与传输协议〉。该协议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内容标引、传输和应用有一定价值。提出了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引、传输、识别和应用的《网络信息的元数据框架》。 <WP=6>论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广播型网格技术。广播型网格是一种优秀信息共享结构。研究了广播型网格的信源特征,提出了信息节点的热度概念,建立了信息节点热平衡方程,研究了信息的梯度与信息的运动特征,确立了信息网络的主流节点的概念及评判标准。研究了广播型网格的实现原理、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缩比实验研究,为各类广播型网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建立了广播型网格的层次模型、结构模型和沙漏斗模型,概括了广播型网格的特点。研究了广播型网格的重要应用“国家文化网格”。论证了建立“国家文化网格”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广泛整合数字文化资源如优秀网站、报刊杂志、专利、数字图书、数字博物馆等资源的“国家文化网格”目标,给出了“国家文化网格”的结构,进行了“国家文化网格”的缩比实验。论证了建立“国家教育网格”的必要性,提出了“国家教育网格”的目标,给出了“国家教育网格”的协议分层结构和用户模型,建立了“国家教育网格”的有线实验网络,进行了传输实验,提出了“国家教育网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几个工作。提出了基于信息共享理论的移动网络架构MIS-Grid。研究了具有互补结构的信息共享网格和在此基础上构造的未来个人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特征和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论文最后提出了建立“国家信息网格”的建议。指出了“国家信息网格”应该成为“国家基础信息设施NII”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国家信息网格”的层次模型和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