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11年ⅠA1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探寻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以及通过D2-40、CD34及β-cateni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确定LVSI,明确血管间隙浸润(blood vascular invasion,BVI)和淋巴管间隙浸润(1ymph vascular invasion),提高LVSI的诊断率,为今后临床制订针对LVSI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从而为I A1期宫颈鳞癌的临床规范性治疗提供参考性意见,并根据病人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但能更有效治疗早期宫颈鳞癌,阻止病变进一步进展,而且还有益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收治的346例ⅠA1期子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了解其诊断及治疗变迁,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及淋巴血管间隙受累(LVSI)的预后。并在我院病理科免疫组化室完成免疫组化实验,将其中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97例ⅠA1期宫颈鳞癌病例的手术病理玻片调出,请病理科一位高年资妇科病理医师复习病例的术后玻片,重新确定LVSI/HE。再用D2-40、CD34及β-catenin抗体在ⅠA1期宫颈鳞癌中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法),区分BVI和LVI。结果:(1)确诊术式:LEEP占2.0%(7/346),CKC占44.5%(154/346),阴式筋膜外子宫颈切除术(VT)占1.7%(6/346),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EH)占29.5%(102/346),次广泛子宫切除(MRH)占21.4%(74/346),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RT)占0.9%(3/346)。最终术式:CKC占12.7%(44/346),VT占2.0%(7/346),EH占58.1%(201/346),MRH占26.0%(90/346),RT占1.2%(4/346)。(2)治疗变迁:CKC逐年增多,MRH明显减少,EH变化不大,VT及RT由于例数较少,变化亦不大。(3)预后:全组患者随访2~1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随访时间以最终手术日期为随访开始,随访终止日期为2014年3月,截尾日期为患者死亡或失访。完全随访率为93.4%(323/346),总体生存率为99.0%。盆腔复发2例,远处转移2例,总复发率为1.2%(4/346),2例远处转移患者均已死亡,病死率为0.6%(2/346)。CKC、VT、EH、MRH及RT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100%、98.2%、100%及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LVSI发生率为4.9%(17/346),LVSI阴性及阳性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9.3%及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30)。(4)免疫组化结果:通过利用D2-40、CD34及β-cateni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对脉管癌栓的检出率,结果显示,6例(6.19%)样本HE染色阳性,18例(11.34%)单克隆抗体β-catenin样本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对脉管癌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E染色,与HE切片相比检出率提高了(1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切片上,LVI检出的总例数为4例,BVI检出的总例数为2例,用CD34和D2-40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血管和淋巴管后,重新确定LVSI,并区分血管间隙浸润(BVI)和淋巴管间隙浸润(LVI)。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D2-40表达的淋巴管间隙浸润(LVI)12例(12.37%),脉管管壁较薄,大多数不完整,形态不规则、管腔大小不一,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无肌层,且无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填充,符合淋巴管形态特点。CD34表达的血管间隙浸润8例(8.25%),多为管腔不完整,有形成血管的趋势。其中BVI+LVI两者同时阳性者为4例(4.12%)。HE染色对血管间隙浸润和淋巴管间隙浸润的假阴性率分别为7.21%、10.30%,假阳性率分别为2.06%、1.03%。(5)LVSI/IHC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ⅠA1期子宫颈鳞癌预后的影响:97例病例中,盆腔复发1例,远处转移1例,总复发率为2.06%(2/97),1例远处转移患者已死亡。盆腔复发及远处转移2例均是LVSI/IHC阳性者,且是BVI+LVI阳性患者。分析免疫组化染色确定的LVSI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ⅠA1期宫颈鳞癌预后影响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最终术式、LVSI、确诊术后切缘、最终术后切缘、淋巴结转移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SI/IHC(P=0.040)、LVI(P=0.320)、BVI+LVI(P=0.210)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见表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IHC(OR=3.632,P<0.05)、BVI+LVI(OR=5.024,P<0.05)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IA1期子宫颈鳞癌的治疗已趋向选择更加保守的治疗方式;由于LVSI是影响IA1期子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合并LVSI者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监测。D2-40、CD34及β-catenin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其诊断淋巴管血管间隙浸润的可行性及明确其检出率高于HE染色,LVSI为一个不良预后指标,是估计病情进展,判断预后,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及客观评价疗效的关键指标之一,而且淋巴管间隙浸润和血管间隙浸润同时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