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蜂针疗法历史悠久,在民间广泛应用,是治疗风湿病等疑难杂病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蜂针疗法的有效性,并且操作简单,目前无论在医学界还是民间都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是,在蜂针治疗过程中,过敏反应经常发生,其现象有轻有重,有的甚至防不胜防。因此,对于蜂针疗法的不良反应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蜂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疗效,还可减少临床蜂针治疗时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有利于蜂针疗法的合理应用,有利于蜂针疗法的推广。本文就该疗法不良反应之一的局部肿胀进行探讨,以期掌握局部肿胀的规律,减轻肿胀的程度或有效的消肿,从而提高患者对蜂疗的依从性和推广蜂疗的应用。目的观察蜂针导致局部肿胀的反应规律,探讨蜂针引起局部肿胀的机理及防治方法,为临床蜂针治疗中防治局部肿胀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129例,按服用糖皮质激素与否分为服药者与不服药者,不服药者又分为初期治疗组58例与长期治疗组60例,初期治疗组随机分为蜂针直刺组和点刺组各29例。根据不同病种、病情、反应及疗程选择不同蜂针穴位及蜂针治疗方法。本研究服药者、蜂针直刺组和长期治疗组采用蜂针直刺法,点刺组采用蜂针点刺法进行治疗。服药者与蜂针直刺组起始量都为一针直刺,随后如果没任何不适或出现轻度肿胀等不适反应但可耐受,则在第三次或第四次治疗时再加一针,随后可根据个人耐受情况及病情需要,加到3针及以上。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共观察二个疗程。蜂针点刺组起始量也都为一针点刺,每一只蜂针分刺2-3点,随后如果没任何不适反应或出现轻度肿胀等不适反应但可耐受,则在第三次或第四次治疗时再加一针散刺,随后可根据个人耐受情况及病情需要,加到3针及以上,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共观察二个疗程。长期治疗组则按患者耐受程度、病情选取不同蜂量直刺,每周1次,8次为一疗程,共观察二个疗程。治疗后对患者局部潮红面积及肿胀面积、患者主观感受、肿胀程度分度、肿胀高峰期及肿胀持续时间进行观察,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蜂针后皮肤局部肿胀的发生是普遍的,发生率为98.83%,几乎接受蜂针治疗的患者均会出现,但未见全身肿胀的现象。高峰期肿胀程度以Ⅰ级、Ⅱ级肿胀为主(占87.29%)。蜂针治后有消肿要求的患者不多(21.19%)。2.蜂针后局部肿胀的发生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呈现出轻—重—轻的反应,前3次蜂针治疗后的肿胀程度与前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4-10次肿胀程度有明显的增加,第11次开始,肿胀程度较前次有所减轻。这样的一个反应过程一般在10-12次左右后,肿胀程度变得较为平稳。3.长期治疗者局部肿胀高峰期多发生在蜂针治疗后5小时左右,而初期治疗者局部肿胀高峰期的发生则集中在15-30小时之间。长期治疗者局部肿胀持续时间则多为10小时左右,而初期治疗者局部肿胀持续时间则在20-50小时之间。初期治疗组患者无论在肿胀高峰期还是肿胀持续时间上与长期治疗组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点刺法控制蜂针后局部肿胀程度与直刺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患者主观舒适度上,肾俞穴肿胀舒适度与足三里穴、曲池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蜂针后局部肿胀的规律可随患者的服药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与不服药患者的肿胀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蜂针后局部肿胀伴瘙痒时,如果进行抓痒,肿胀程度将有所加重(77.12%);蜂针后发热伴肿胀时,肿胀程度一般有所加重。结论1.蜂针后局部肿胀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反应,但肿胀程度较轻,仅少部分患者有消肿需求,冰敷和贴土豆片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2.长期治疗者局部肿胀较初期治疗者轻微,点刺法控制肿胀优于直刺法,肾俞穴蜂针后局部肿胀舒适度更佳,适用于初期治疗者选穴及治疗。3.服药对局部肿胀程度有一定影响,一般反应较轻微。4.蜂针后局部肿胀时,抓痒、发热均会导致肿胀程度加重。5.蜂针导致局部肿胀的机制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归属于血管神经性水肿范畴。蜂毒本身的溶血作用也可能导致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