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社会等级结构再生产中的作用——布迪厄阶级理论述评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h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阶级分层理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其对文化在社会结构再生产中的巫术效应所进行的“解魅”,进行阐述与分析。布迪厄的阶级理论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对马克思和韦伯的阶级/阶层理论的吸收和改造,再以他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判性的等级结构理论。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一视角--“作为资本的文化”,我们够够获得揭示文化所隐含的秘密逻辑和它所饱含的复杂的内容洞见。
   布迪厄将阶级与阶层问题放在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探究,他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义,认为文化以及所有符号系统不仅塑造着我们对于现实的理解、构成人类交往的基础,而且帮助确立并维持社会等级。在布迪厄看来,日常生活中行动者的文化实践以及像征性交流--包括衣服、口音、食物、或者音乐和文学欣赏的倾向等等--都表现或者背叛了行动者在社会层次中的社会地位。文化资本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庭出身和学校教育来完成,文化使得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隐蔽起来,越来越成为了新型的社会支配工具。
   布迪厄的理论为我们研究当下社会阶层的变动与流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由于其研究视域的局限性,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矛盾性。
其他文献
本文致力于探讨二程的女性观思想。笔者拟以原始文献为基础,系统阐释二程关于女性的多层次论述。  第一章,二程从天理论出发,论述男女因禀气质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德性。在二程看来,天理要落实到现实层面上,现世存在的女性,只有发挥内在的仁德:柔顺,贞静,贤淑的女性气质,履行做女人的本分,才可实现其作为女性之本质特征。普遍的德性要落实于具体的生活中,则体现为面对不同环境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以下章节则在分别考察
学位
《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源远流长,是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智慧的重要源头,深刻影响了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哲学系统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圈的思想型范。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镇之一,牟宗三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的诠释与建构,他所架构的思想体系,对于了解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在现代的发展理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术生命的起点,牟宗三的易学思想是其整
学位
孟子在以生言性的传统下提出自己的人性思想,他并不反对“生之谓性”,但是也不认同告子仅以“食色”谈人性。孟子认为“性”不离“生”,他在“生”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从“心之所同然”处立论,为“性”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性”内在的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这一思想延续了周代以来天人合一的传统,孟子通过性命分合的辨析和对良心本心的发掘,为人的道德生命确立了形上根据。  面对与其同时代的各种人性论,孟子独举性善论的
学位
本文对王阳明哲学的天理思想进行了一个初步探讨,但探讨方式并不仅仅是对“理”范畴本身进行分析与讨论,而是试图在理、物、心的概念框架之内来把握王阳明的天理思想。  本文首先认为宋明理学实际上对天理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讨论:本体论与宇宙论层面;人生论(心性论)层面;修养论层面。且在不同的层面探讨天理有不同的概念框架和理论目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层面,主要是在理、气的架构中,确立天理之为世界的本体、本原以及最高原
学位
20世纪初以来儒学的现代困境和儒学的发展前景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目前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的现代困境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尝试说明民间儒学作为儒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首先,通过对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儒学“困境观”的分析和梳理,试图说明儒学现代困境的实质和根源。列文森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儒学不仅仅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作用,在思想理论上也失去了创造力;余英时的儒学“游魂说”则仅仅针
学位
儒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关于心性的学说。胡宏(1105--1161)作为南宋初年的著名理学家、湖湘学统的开创者,在其代表作《知言》中对心性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精微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包容宏富而又具特色的心性学说体系。而以朱熹为代表的东南三贤也正是围绕心、性等对《知言》展开讨论,并最终形成讨论稿《知言疑义》。朱熹对《知言》的疑义,“大端有八:性无善恶,心为已发,仁以用言,心以用尽。不事涵养,先务知识
学位
“价值”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科学中的价值问题是围绕着“价值中立”展开的。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末26世纪初的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社会近百年来历史发展中同马克思相提并论的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价值中立”思想。韦伯“价值中立"是在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具体论战的背景下提出的,他从实证主义那里汲取客观性、价值中立性,又从新康德主义那里继承并改造了“价值关联
学位
宗教和市民社会都是学术界进行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真正探讨二者相容关系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立足于马克思关于宗教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论述.去发现二者的契合之处。  马克思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现人类的解放.其终极目标在于达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宗教批判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马克思最终谋求的是人类的彻底解放。正是在这样的批判历程中.马克思把对天国的批判
学位
恩斯特·卡西尔是“当代哲学巾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的《象征形式哲学》被哈贝马斯誉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与它共享这一殊荣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等。《象征形式哲学》集中表达了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当卡西尔说“象征形式哲学”是“文化批判”时,他的目的是把康德的理性批判扩展到人的整个
学位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语言不仅是其进行研究的途径,也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构建。在主体三界中的象征界里,主体被界定为是语言的象征性构造物,从而被断定为一个空无。基于这样的空无主体理论,齐泽克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论断做出了否定性判断。本文就着意从对拉康理论的核心要件--语言--入手,通过剖析拉康的语言理论,并以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马克思的语言理论作为参照,来考察由语言生发出来的指向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