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一直是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市值将以其内在价值为基础,围绕该值上下波动。轻微程度的偏离不一定会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但如果上市公司市值大幅度偏离其内在价值,必然导致股市的大起大伏,这不仅对投资者理性投资不利,对上市公司稳定发展不利,同时也不利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制造业行业关乎国计民生,在我国整体经济平稳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以制造业入手,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及市值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的核心概念和主流的估值模型,基于剩余收益估值理论基本框架,企业内在价值取决于净资产收益率、账面净资产、资本成本、投资者预测期、分红比例等因素。借鉴我国学者对模型的改进与修正,假设投资者只能进行有限期限的预测,本文运用改进后的F-O模型,结合2007—2017年我国A股制造业1843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和股票价格数据,对内在价值、股价与其内在价值的偏离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从2012年至2017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呈减少态势,这与剩余收益理论相符,随着公司年限的不断增加,上市公司获得的剩余收益呈递减趋势;市值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度在2012—2015年间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次高峰,2016年略有下降,而后2017年再次升高,达到峰值,可见当2012年股市处于低谷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市值对内在价值的偏离度较小,而在2015年、2017年股市高峰时,偏离度较大,存在明显的泡沫成分,投资者需提高警惕,其股价下跌风险较大;泡沫度的趋势与偏离度类似,幅度相对而言较小。其次,本文针对影响内在价值的不同参数进行了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从而判断该因素对内在价值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净资产收益率对内在价值的影响程度远超过其他变量,如果想要增加企业的内在价值,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另外,本文根据规模、股权结构、研发投入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了划分,观察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股价对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的公司偏离度增幅更小、震荡更小;当上市公司处于成长阶段,发挥大股东的渠道优势和决策速率,高度集中的股权模式内在价值更高、偏离度较小,而处于成熟阶段时,股权越分散,越能发挥股权治理的激励效应,其内在价值越高、偏离度越小;对于具有强生命周期的制造业企业,单纯的高研发投入,在短期内,并不能带来相应超额收益的增长以及偏离度的缩小。最后本文针对上市公司、监管层、投资者分别提出了几点建议。